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5-10-03   作者:   浏览次数: 10

人工智能写作与新大众文艺


数字人文、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互联网相关的技术词汇近年来席卷世界,在文艺界也同样引发震动,对作者创作的主体性产生了威胁和挑战、在技术伦理和创作伦理的场域同样也引发了大量争端,人工智能写作的边界更是不休的讨论话题。在技术发展速度迅捷的当下,新大众文艺的形态也成为文学界令人注目的文学样式,对于文艺的发展,许多评论家也从理论到实践都进行了深刻的讨论。本期选取的文章都是与此现象息息相关。

蒋淑媛、黄彬的《当“文艺青年”成为“数字劳工”:对网络作家异化劳动的反思》梳理了劳动异化理论的源流以及在其数字时代场域下的新型作用模式,对网络文学的衍变也做了全景式的关照,针对数字文化场域和互联网图景下作家和读者、平台之间的劳工关系展开了全新的思考,指出在数字平台构建的写作-阅读的扁平化结构中,作者与读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强互动关系,网络作者被剥削的时间更多、文学的模版化与粉丝导向更加严重。人工智能的进一步应用使得网络作家的地位更加岌岌可危,转换了原本的运转形式。但文章也有把劳工理论套用新世代网络文学发展之嫌,忽视了网络作家的读者互动不仅仅是一种劳动,赞美性的评论同样也可能是对主体性的肯定。

杨宁的《人工智能写作与文学创作主体性问题反思》究诘的中心问题是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被视为一个独立的创作主体,并给出了偏肯定性的回答。针对人工智能写作的发生机制以及带来的共通的审美感受而言,作者指出公共性主体的概念,并从接受者的角度出发讨论人工智能在创作层面或许可以被视为和人类等同的主体的理由。但针对创作的非理性、情感层面,作者虽然也试图予以解答,但最终也没有给出一个令人信服的理由,而是回避了这个问题。

李玮的《如何保护人类创意——人工智能对网络文学的冲击现状与对策》生动描摹了当下AI文泛滥引发的种种议论、批评与文化事件,针对网络文学中AI文大量弥散的现象,读者、作者反应激烈,平台方或采取多种手段审核规避,或推出辅助工具助长发展,都引发了轩然大潮。作者指出面对人工智能写作,我们应以量化测评为主要工作思路,开启对AI写作能力的全方位、可操作性研究。

陈亦水的《面对技术时代的力迫:新大众文艺的使命与前路指出新的艺术生产方式、新科技的迅速发展促动了新大众文艺现象。作者态度鲜明地反对技术至上主义与流量主导思想,主张从宏观整体性的框架出发讨论文艺现象,艺术与技术结合的视角看待目前的文艺发展。并强调对新大众文艺不应片面关注单个作品,应全面审视;不应高蹈自娱,更应关切大众,指向民间,进一步挖掘技术媒介物质层面的变迁与情动非理性层面的深入带给文艺界的影响。

曾庆香、刘苏仪的《“人民导向”与“技术驱动”:新大众文艺的历史源流、范式重构与发展路径》提出中国大众文艺经历了自主生长的传统民间文艺、政治召唤与商业诱惑的现代大众文艺、互联网驱动的新大众文艺三大历程。对于新大众文艺的发展路径与生产机制都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同时提出技术时代新大众文艺的未来应指向流量、用户、平台、创作者多位一体、和谐融洽的运转模式,对于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和文学价值的长效留存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