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025年5月期】城市美学与空间研究——以本雅明研究为例 »
哲学专题
   【2025年6月期】西学东渐的先行者:徐光启的开创性贡献
   【2025年5月期】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
   【2025年4月期】马若瑟对儒学的传播与理解
   【2025年3月期】白晋对儒学的传播与理解
   【2024年12月期】
   【2024年11月期】
   【2024年10月期】
   【2024年第9月期】
   【2024年第6月期】
   【2024年第5月期】
   【2024年第3月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首位传教士——罗明坚
   【2023年第12月期】关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2023年11月期】关于儒家思想与当代社会的问题
   【2023年10月期】关于中国哲学的身份问题
   【2022年9月期】成中英教授(二):关于中国人文思想的研究
   【2022年6月期】成中英教授(一):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
   【2022年5月期】吴根友教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文明的研究
   【2022年4月期】张志强教授:关于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
   【2022年3月期】陈少明教授:关于中国哲学的研究
   【2022年1月期】陈来教授:关于中国哲学史的研究
   【2021年12月期】高瑞泉教授:关于观念的哲学研究
   【2021年11月期】杨国荣教授(三):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研究
   【2021年10月期】杨国荣教授(二):关于老子哲学的研究
   【2021年9月期】杨国荣教授(一):关于庄子哲学的研究
   【2021年6月期】王中江教授:关于先秦哲学的研究
   【2021年5月期】何俊教授:关于宋明儒学的研究
   【2021年4月期】陈卫平教授: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研究
   【2021年3月期】李存山教授:关于经学和儒家哲学的研究
   【2021年1月期】董平教授:关于阳明学和儒家哲学的研究
   【2020年12月期】向世陵教授:关于春秋学和宋明理学的研究
   【2020年11月期】李景林教授:关于儒学哲学的研究
   【2020年10月期】张学智教授:关于王夫之周易哲学的研究
   【2020年09月期】“黄老道家政治哲学”研究——郑开教授
   朱子学与阳明学研究——吴震教授
   “中国经典诠释学”——景海峰教授
   “做中国哲学”——陈少明教授
   生生伦理学——杨泽波教授
   儒学的现代价值——吴根友教授
   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和智慧 郭齐勇先生
   仁学本体论
   事的哲学
   荀子人性论研究
   “伦理精神”——樊浩教授
   “中国哲学元理”——张立文先生专题
中文专题
   【2025年6月期】海外汉学的传播与发展
   【2025年5月期】城市美学与空间研究——以本雅明研究为例
   【2025年4月期】类型文学探析
   【2025年3月期】上海小报的话语建构
   【2024年11月期】 张爱玲和恋物
   【2024年10月期】情感研究的理路和质地
   【2024年9月期】 感官研究中的中国
   【2024年6月期】 游戏文本叙事的身体美学
   【2024年5月期】 情感政治的辩证法
   【2024年4月期】 “重写文学史”之再论
   【2023年10月期】地域视野下的文学动迁:从“新东北写作”到“新南方文学”
   【2022年6月期】倪文尖:关于语文教学的研究
   【2022年5月期】刘祥柏:关于安徽方言的研究
   【2022年4月期】徐燕婷: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
   【2022年3月期】林茂灿:关于语音学的研究
   【2022年1月期】唐正大:汉语方言语法的研究
   【2021年12月期】胡方:汉语方言实验语音学的研究
   【2021年11月期】罗岗:关于上海城市文化的研究
   【2021年10月期】徐默凡:关于网络语言的研究
   【2021年9月期】吴宗济先生:实验语音学的成就
   【2021年6月期】张伯江教授:关于“把”字句的研究
   【2021年5月期】李蓝:方言的调查与研究
   【2021年4月期】谢留文:关于赣语、徽语和客家方言的研究
   【2021年3月期】麦耘教授:关于汉语方言学和音韵学的研究
   【2021年1月期】高元音舌尖化的声学研究
   【2020年12月期】郑伟:吴方言比较韵母研究
   【2020年11月期】小酌方言“儿化”的语音形式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三): 孔庆东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二): 吴晓东
   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一):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二): 程苏东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一):袁行霈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二):解志熙
   清华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一):旷新年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五):马银琴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四):丁夏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三):谢思炜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二):孙明君
   清华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一):刘石
   列夫托尔斯泰笔下的世界
   悲喜千般同幻梦 古今一梦尽荒唐——常读常新《红楼梦》
历史专题
   【2025年06月期】李孝迁(五):中外史学交流与中国史学转型
   【2025年05月期】李孝迁(四):域外学术思想与民国知识界的回应
   【2025年04月期】李孝迁(三):西方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025年03月期】李孝迁(二):清代外国史译介研究
   【2024年10月期】李孝迁(一):刘师培研究
   【2024年09月期】许纪霖(八):数字人文研究
   【2024年05月期】李文杰(三):晚清政治变革研究
   【2024年04月期】李文杰(二):清代宫廷政治研究
   【2023年12月期】李文杰(一):晚晴外交研究
   【2023年11月期】葛兆光(二):中国、日本与亚洲研究
   【2023年10月期】葛兆光(一):中国思想史观研究
   【2022年11月期】盛邦和:日本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
   【2022年10月期】许纪霖(七):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研究
   【2022年09月期】许纪霖(六):知识人及其思想
   【2022年06月期】许纪霖(五):当代的青年与文化
   【2022年05月期】杨国强(二):清末士人研究
   【2022年04月期】杨国强(一):清末科举研究
   【2022年03月期】唐小兵(二):新文化史转向下的近代史
   【2022年01月期】唐小兵(一):中国近代新闻史
   【2021年12月期】杨奎松(五):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
   【2021年11月期】杨奎松(四):共和国史研究
   【2021年10月期】杨奎松(三):抗日战争研究
   【2021年09月期】杨奎松(二):中共苏区研究
   【2021年06月期】杨奎松(一):共产主义思想的传入与接受
   【2021年05月期】瞿骏(五):重思近现代史研究
   【2021年04月期】瞿骏(四):“五四”之下的人与事
   【2021年03月期】瞿骏(三):清末民初的城市
   【2021年01月期】瞿骏(二):清末民初国家观念的传播
   【2020年12月期】瞿骏(一):清末民初的教育转型
   【2020年11月期】“五四”经典论断回顾
   许纪霖(四):中国现代思想史研究
   许纪霖(三):近代中国公共领域研究
   许纪霖(二):知识分子研究的具体实践
   许纪霖(一):知识分子研究的理论方法
   备受争议的战国策派(五)林同济与陈铨
   备受争议的战国策派(四)雷海宗研究
   备受争议的战国策派(三)文化形态史观
   备受争议的战国策派(二)战国策派的民族主义思想
   备受争议的战国策派(一)战国策派整体研究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研究(三)——学衡派的史学思想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研究(二)——学衡派的文化观
   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衡派研究(一)——何谓“学衡派?
   顾颉刚之疑古史学(二)——层累地造成中国古史
   顾颉刚之疑古史学(一)——《古史辨》与“古史辨派”
   纪念史家伊格尔斯

 
您的位置:
【2025年5月期】城市美学与空间研究——以本雅明研究为例

本雅明的城市空间研究


张爱玲曾评价像我们这样生长在都市文化的人,总是先看见海的图画,后看见海,都市的发展与繁盛使得现代性拥有了极大延展空间,赋予工业革命发挥诗意想象的场所与全球化可复制的同质模版,但不同城市之间的气质仍有微妙迷人的差别。城市研究探索有关空间”“生产”“消费”“视觉”“景观”“权力”“日常生活等多方面路径,是文化研究的典范。本雅明更是个中翘楚与经典代表,《单行道》、《驼背小人》、《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拱廊街计划》等文本叙说有关林荫大道、拱廊街、都市漫游者等城市文化的特征与意象,展开丰富的现代化抒情与重叠交织的空间寓言,从观念史和感觉史的角度理性而具身化地展演都市迷宫。本期介绍有关本雅明的都市空间研究,帮助我们了解都市文化研究的历史脉络和问题视野。

黎潇逸的《城市记忆下的现代性批判——论本雅明童年经验的故事叙事》一文溯及本雅明的生平遭际,以《柏林童年》为文本对象,分析城市记忆的真挚书写方式,并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话语实践展开论说。文章展现面对变幻跳跃的时间对空间的切割和物化堆积的空间对时间的挤压,本雅明试图展现非连续的时间中具有共时性的记忆,以及在城市空间无止境的扩张改建内部安详稳定的东西。通过追溯童年的经验和记忆,本雅明用自己的文学创作让讲故事的古老艺术在现代得以实践,面对一个经验碎片化的世界小心翼翼地保存下尚未遭破坏的童年经验,并以此传承生活的智慧与记忆的遗产。

胡国平《本雅明的玻璃乌托邦及其现代性批判》一文集中阐述本雅明的玻璃乌托邦概念。玻璃建筑具有开放性和革命性,抹除私人个体的痕迹,打通内部与外部、私人与公共、个体与集体,成为了本雅明构建乌托邦梦想的现实基础。从玻璃建筑里,本雅明看到了资产阶级文化记忆及其权力的被抹除,从而让玻璃建筑升格为一个自由的乌托邦社会。这个概念寄托了本雅明的无产阶级梦想——让技术掌握在无产阶级手里,玻璃乌托邦就是一个具有激进自由观念的、由无产阶级享用、面向起源之记忆、实现革命潜能的开放共同体。

吴琼的《拱廊街·奇观化·闲逛者——本雅明的拜物教批判》以本雅明的拱廊街研究为对象,以拜物教作为焦点,探讨了都市空间的语法构成、奇观化机制以及都市主体与空间的政治关系。拱廊街的修建本身就是政治行为,同时也是为了适应19世纪初巴黎快速的现代化进程而实施的商业计划,是为招徕顾客和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而进行的一种空间部署。闲逛者的凝视并非对拜物教的异化环境的根本解决,而仅仅是对异化环境的重压的某种缓释,是对无所不在的奇观暴力施展的一个解构策略,一种微观政治的实践。

刘白的《论本雅明的城市空间批评》指出在本雅明的作品中,闲逛者是城市现代性的重要主体;拾垃圾者是城市精神的守护者,是城市历史的编撰者,是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同时本雅明用妓女勾勒了作为现代艺术家的现代观念;人群代表的则是一种现代性的势力,他们并不为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而生,而仅仅指街道上的行人,无目的的过往的大众。当豪斯曼以铁锹、锄头、撬棍拆毁拱廊街,将巴黎修建成林荫大道,用透彻明晰取代含混不定时,城市的建筑气质被深刻改变,本雅明批判这种建筑方式所代表的城市空间美学与现代性内涵。

汪民安的《游荡者、商品和垃圾》从不同的意象解读本雅明的城市诗学。游荡者抵制历史的单向街,不单纯是对空洞时间的抵抗,它还包括着一种特殊的历史境遇的洞见。汪民安提出在本雅明看来,现代性自身始终是过时的衰落,它在其强劲的开端中证明了自己崩溃的特点。拱廊街刚一建成就被拆毁了。游逛者卷人群中,但完全是为了用轻蔑的一瞥把他们送进忘川。本雅明对具体形象的强调既偏离了哲学的抽象性质,也放弃了历史的编年纪事,然而它既包裹了哲学的深邃也拥有史学的精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