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5-07-0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海外汉学的传播与发展


海外汉学由来已久,在国际上往往隶属于东方学的一部分,对国内的学术建制和研究规范也产生深远影响。海外中国学既是“外学”,也是“内学”,将中国文化文学的读解放置在国际视野之中,有助于厘清世界体系下的中国位置,同时也会因为种种视角的限制造成某种盲视。本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海外汉学综述、研究与讨论,对这门学科进行梳理和多方面读解。

张西平、薛维华的《百年海外中国史研究回顾与展望》条分缕析,从源头梳理,按时间顺序谈及晚清时期国人对海外中国史的关注与研究,如陈季同、辜鸿铭对西方汉学的评价与介绍;民国时期学界对海外中国史的研究,如民国期间留学生的归来开始大量翻译和阐释欧洲汉学的研究,中国近现代学术之建立是中国本土学者与汉学家们互动的结果。莫东寅的《汉学发达史》一书是民国期间唯一一本关于海外汉学研究的通史性著作,而关于法国、德国的国别史汉学研究也成果斐然。新中国成立之初的海外中国史研究相对薄弱、改革开放后的海外中国史研究则在翻译论著、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方面如雨后春笋并渐成井喷之势。

陈平原的《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如何与汉学家对话》提倡“国际视野与本土情怀”的合一,这一立场是在与各国汉学家长期对话中逐渐形成的。所谓“海外汉学”,绝非铁板一块,正因为这样,才有必要展开深入的对话。针对海外汉学的痛点和中国学界的关切,从历史溯源到当下环境,对海外汉学的态度与中国汉学走出去提出了切中肯綮的建议。

季进的《海外汉学:另一种声音———王德威访谈录之一》通过对海外汉学界在国内最负盛名的研究者之一王德威的访谈,提及海外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怎么和国内的中国现代文学形成一种互动,同时也指出某些存在的缺陷,海外现代文学学者在借镜福柯的谱系学考古学、巴赫金的众声喧哗论或是本雅明的寓言观末世论等西学方面不落人后,但对二十世纪章太炎既国故又革命、既虚无又超越的史论,或是陈寅恪庞大的历史隐喻符号体系,王国维忧郁的文化遗民诗学,并没有投注相等心力。王德威以其亲身经历和比较视野,对文学现代性、华语文学等概念作了具有主体性和思辨力的讨论。

杨华的《全球史视野下的美国中国学变迁》溯源美国中国学的研究方法,从说相对于费正清的清史研究为代表的“冲击—回应”模式到“中国中心观”范式,再到全球史观模式。全球史观“摒弃被现代历史学视为圭臬的民族国家容器,打破所有的既定空间单位”,根据历史研究的具体问题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研究单位和相应的空间尺度。美国中国学也在这一国际史学思潮演进的过程中发生了空间转换。但中心和边缘天然存在,强势与弱势本是常态,一味地强调去中心化,寻找对等互动,并不能还原历史本相,也不能对相关现实问题作出准确解答。

张西平的《跨文化互动——海外汉学(中国学)的研究方法》一文认为目前的海外汉学研究有三种路径:重视海外汉学家自身的研究内容,考查他们提供的知识是否正确的国学研究路径、重视汉学本身发展历史的脉络,将汉学作为一种学术体系,重视它的师承、知识衔接的关系的学术史研究路径、注意海外汉学的变异性,它作为一种西方知识体系的内容,它的表述和观点是如何受到本国文化影响的比较文学研究路径。同时综合三种路径研究,提出研究海外汉学应抱持跨文化互动的研究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