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09-0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吴宗济(1909-2010),字稚川,笔名齐鲁,籍贯浙江吴兴,生于山东济宁。农工民主党党员。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历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国际语音协会常设理事会理事、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兼职教授、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该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1935-1940年任中研院史语所助理研究员,1956-1977年,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从1979年起,吴宗济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兼语音研究室主任、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生院语音学导师。同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理事、《声学学报》编委。1980年起兼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教授。1981年起,历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声学学会语言与生理声学专业委员会副主委、《中国语言学报》第56期主编。1995年被聘为北京语言学会顾问。1999年当选为国际语音科学会议常设理事会荣誉理事。2000年当选为国家863智能计算机成果转化基地中央研究院顾问。

本期我们挑选了五篇吴宗济先生关于实验语音学的部分文章。

《普通话元音和辅音的频谱分析及共振峯的测算》一文发表于《声学学报》1964年第1期,文章介绍利用声学实验室常备仪器来作语音频谱的分析方法。根据包络峯内所包含的三个谐波的频率和振幅的关系来计算共振峯的频率、振幅和带宽值,给出便于计算的简单公式。文中讨论了难于分辨的共振峯,归纳为单、双两种共振峯结构,各分为不同类型,分别处理。最后提供普通话元音、浊辅音的共振峯数据和清辅音的能量集中区数据。

《实验语音学与语言学》一文发表于《语文研究》1981年第1期,文章指出实验语音学渊源于语言学,但和自然科学等其它学科有联系,成为新兴的“边缘学科”。在实验语音学发展史上,早期是语言学界向别的学科求得帮助;后来就反过来,最近又是各有分工、相互携手了。实验语音学的目的本来主要是“解决积疑”,“补听官之缺”,实验手段是把运动着的语音作为静态来分析;对象是发音器官、声波和神经系统;把元音、辅音、声调等都给出生理或物理的理论和数据,使本门学科能为四个现代化作出贡献。

《普通话零声母音节起始段的声学分析》一文收藏于1992年第二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文章将15位北京人所说普通话中不带声母的音节(“零声母音节”),用声谱分析,观测其起始段的声学特征。这些音节以元音开始的为“真零”、以无擦通音开始的为“通音”,以浊擦音开始的为“擦音”,以喉塞开始的为“喉塞音”。文中列出这四类音的出现百分率和时长,并说出其在“开、齐、合、撮”四呼是以及在四声中的关系。

《普通话语音合成中有关自然度的韵律变量问题》一文收藏于2001年《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文章指出普通话语句中音节间和短语间的韵律特征变化,与合成语音的自然度关系密切,其中尤以声调的变化最为重要。文中叙述普通话韵律在口语中的必然变量和自由变量、普通话的轻声和轻读,字调和语调等在合成中的处理问题。文中并讨论如何用移调方法在合成中将普通话的平叙句的语调修改成逻辑重音或感情重音的语调。

《中国音韵学和语音学在汉语言语合成中的应用》一文发表于《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1期,文章指出中国音韵学和汉语语音学在现代汉语语音特别是声调和语调的处理方面,其理论和方法都有参考价值。本文就目前已应用于普通话口语声调和语调合成系统的设计中的一些实例,予以介绍和举例。

作为我国实验语音学的奠基人,吴宗济先生德高望重,成就卓著,但始终谦虚谨慎,严以律己。他的座右铭是:“但愿文章能寿世,不求闻达以骄人”。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将永存于语音学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