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导读

发布日期: 2025-05-02   作者:   浏览次数: 10

类型文学探微


类型文学一贯被视作通俗的、大众的,与纯文学龃龉不断,雅俗论争往往风波未平风波又起,类型文学内部也有定义的流变衍伸、各文类和体裁的区别与差异,因此涵容了无限讨论空间。本期选取了科幻小说、侦探小说、网络爱情小说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类型文学品类,旨在对类型文学具体而微深入剖析,同时选取文章对类型文学的虚构性这一显著特征进行反复读解与阐释,历史背景的差异、作者读者的立场与阅读视域等诸多因素交错共生,一同形塑了类型文学的丰富样貌。

尹林的《“科学文艺”与改革开放后类型文学预案》阐释科学文艺作为一种机制的发展历程,其“科”的政治与“幻”的随意使得普及大于提高,科普性质与科学道理的真实性要求损伤了文学的幻想特质;同时通过阐释新时期以来类型文学中科幻作品的流变与延伸,指出这一品类发展的空间与可借鉴的资源,擘画更理想更审美的科幻文学目标与前景。

朱怡淼的《网生代情感焦虑的想象性弥合——论顾漫网络小说及其影视化改编》以知名网络小说作者顾漫为例,集中阐释了网络文学涉及爱情领域的类型,指出当现实中的纯粹爱情变得可遇而不可求,大众便将灵魂暂时献舍到小说角色之中,如同将自我意识与虚拟人物的数据芯片链接,在小说的虚拟世界中重获肉身。

战玉冰的《清末民初中国侦探小说中的传统性因素》指出明清以来的公案小说在进入晚清以后常常被描述为逐步衰落,且渐渐被舶来的侦探小说所取代,,但与此同时,学界却常常忽略了公案小说/侠义公案小说对清末民初中国侦探小说的潜在/显在影响。比如这一时期中国侦探小说中“传奇”而非科学的情节因素、公差而非私家侦探的人物身份、传统侠客形象的影子、以小说教化读者的创作目的,乃至于作者本身的“民族主义”倾向等等。

南帆的《文学虚构类型:现实主义、欲望与乌托邦》指出文学类型学的范畴与20世纪文化语境中革命与反抗的主题形成复杂纠缠。南帆梳理了类型文学的沿革和概念流变,在现实主义形成的美学共同体之中,读者与作品主人公栖身于相近的生活气氛,声息相通,文学动员的革命与反抗必须符合历史逻辑。相对地说,神魔小说、武侠小说、“穿越”文学和科幻小说的读者与作品主人公有巨大的距离。尽管欲望的“白日梦”结构和乌托邦解释了这种距离,但当二者与历史逻辑失去联系后,这些文学类型更多地纳入了中产阶级的娱乐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