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小报的话语建构
二三十年代上海的小报文化繁荣日盛,不同于大报如《申报》《新闻报》等多谈政事国事,占据较多符号资本与话语权力,小报地位低微,迎合市场,被目为低俗无聊、消遣娱乐的产物。但小报有自己的经营策略与运作模式,且以多种方式委曲确证自身的合法性,做出了诸多尝试,报界论战亦绵绵不绝。本期选取了针对上海小报现象的几篇精彩研究,从多种角度补充了对小报的认识。
季宵瑶的《近代上海小报的话语策略与自我定位——以1920年代上海〈晶报〉为个案》以“小报之王”《晶报》为例,从小报和大报的论辩与争诘入手,指出在文化界名声身处弱势的小报并不尽然是全无主体性的任人宰割的对象,小报同样能运用各种话语策略,加入符号资本的争夺的战场,反抗、改编甚至颠覆权威话语,为自己的正当性辩护。
洪煜的《从小报看近代上海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指出上海小报借助极具特色的“嬉笑怒骂”的“游戏文章”,开启了新的市民公共文化空间,作为一种“边缘型的批评模式”存在,发挥了大众传播媒介的新闻舆论公共批评功能。从表面上看小报所刊登的多为低级趣味的世俗、消遣和娱乐文字,比如插科打诨、冷嘲热讽之类,实质上它是对晚清以来政府的一种民间化的社会批判模式。
韩戍的《制造“皇后”:近代上海小报中的女大学生》则指出20世纪20-30年代,一股由小报制造的选举“ 皇后” 热潮风靡上海各大学, 才貌出众的女大学生被称为“ 皇后” 受到热烈追捧。 小报肆意对“ 皇后” 进行观赏、 品评和侮辱, 引发诸多女大学生抗争, 却均以失败告终。经过小报、电影与文学作品的接力式塑造,“皇后” 作为一个脸谱化的负面符号, 成为近代中国女大学生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知识分子视为五四运动以后大学教育与妇女解放运动失败的标志。
李时新、刘梦禧的《正当性的建构:近代上海小报与社会》指出小报为挽救自我存在的正当性危机,通过申述大报小报价值等同、自我夸赞、批评大报、攀附名人等话语策略以及呼吁“大报化”和建立小(型)报同业组织来建构其正当性。但由于小报浓厚的商业性、缺少合作精神,小报文人迫于谋生、知识结构陈旧,以及当局管制不力,小报未能剔除其身上的痼疾,扭转社会的认知,且最终终止了正当性的进程。
叶俊、王苑奇的《重构公与私的界线:近代上海小报对另类公共领域的建构及其特征——以“驱逐棚户”报道为例》指出近代上海小报营造了一个共同的文化空间,在主流公共领域之外的另类公共领域中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小报构建了一个另类公共领域。通过定义新问题、纳入新角色、建构新话语等方式,近代小报将原本不在主流公众讨论范围之内的“私人问题”重新界定为“公共问题”,发挥着另类公共领域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