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选取了李孝迁教授对于西方史学思想在中国的传播的一些研究成果。
《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上)》和《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在中国的回响(下)》分别发表于《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和2006年第1期。五四史坛中的西方史学,要数美国鲁滨逊新史学派最受人欢迎。《新史学》(英文本)在五四前后学人间流传甚广,尤其大批留学欧美的知识分子先后归国,执教于各地大学,其中不少人出自这一学派门下,纷纷采用鲁滨逊新史学派编著的教材,积极传播该派的学说,对民国时期史学理论和史学史学科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但是,鲁滨逊新史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毕竟与本土史学范式差距较大,一时难以找到结合点,其影响力始终停留在观念层面,没有在史学实践中出产可观的成果。
《中文世界中的兰克形象》发表于《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中文世界中最初的兰克形象,是经过日本史学界过滤而来的“客观”的科学史家。而至民国史坛,不论是鲁滨逊新史学派还是伯伦汉《史学方法论》,都把兰克描绘成史料考证面相的兰克,虽然在中文世界中出现过观念论或民族主义论这种“异端”兰克面孔,但都没有得到我国史学界的宣扬中国现代史学的专业化需要兰克史学中的史料辨析方法,同时乾嘉以来形成的汉学传统也需要借助“科学”的兰克而得以延续,以致“史料考证”的兰克形象在我国维持了很长时间。
《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考源》一文发表于《史学月刊》2007年第3期。梁启超早年新史学思想主要内容是取"家谱"说以批判"君史",倡导"民史",而"家谱"说和"君史"、"民史"概念的形成又与西方史学存在学缘关系。斯宾塞的史学理论构成梁氏早年新史学思想的核心,而他又直接受康有为思想的启示,康在梁早年新史学思想形成中具有重要地位。在康有为的教导下,万木草堂的学生或许都有与梁相似的新史学主张,只是没有像他那样见诸于文字。
《论晚清女子历史教科书》一文发表于《华夏文化》2007年第1期。清末出版的女子历史教科书数量不是很多,不少与修身教科书相混合,但专门以女性历史编写成教科书,在中国史学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
本文编辑:侯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