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05-31   作者:   浏览次数: 15

何俊,主要从事中国哲学与思想史研究,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曾任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兼国学院院长、教授;杭州大学、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哈佛燕京学社、清华国学研究院、台湾大学东亚儒学研究中心等访问学人,日本文部省重大研究领域海外学术评议人。代表作有《西学与晚明思想的裂变》(上海,1998、2013)《南宋儒学建构》(上海,2004、2013)《事与心:浙学的精神维度》(北京,2013),在《中国社会科学》《新华文摘》《哲学研究》《历史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何俊教授是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目前正主持着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项目:“群经统类”的文献整理与宋明儒学研究。

《历史表象的背后——啖助新<春秋>学的意识指向及其张力》一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20年第1期。文章指出啖助新《春秋》学从追问孔子为什么删修《春秋》开始,希望揭明孔子寄寓在历史表象中的微旨。以分析的批判的方法,由时代问题出发,指出历史表象的背后存在着必然之理,即人们对于自己所处时代问题的回应,并由此确立起相应的制度。但在历史的展开中,具有正效应的制度逐渐呈现出负效应,因此需要因时从宜,进行权变。

《诗意与诗义的各得其所——从李光地<诗所>看宋明理学的终结》一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2期。在何教授看来宋明理学是脱胎于传统经学的儒学新思想与新形态,这种新思想与新形态在宋明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并最终趋于成熟与稳定,清初理学重臣李光地是其重要代表。本文以李光地的晚年《诗经》学代表作《诗所》为对象,通过对他释传《诗经》语境还原的重要方法以及各得其所的目标考察,进而分析他由辞求意、观其所兴的诗意体会,与曲尽事理、小大兼举的诗义阐明,充分呈现李光地如何由经学转出理学,以及使理学与经学分离,以综合的方式消弥存于经学中的理学多样性,从而既使脱胎于经学的理学成熟,也促其终结。

理学的知识考古——以敖继公<仪礼集说>为中心》一文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何教授指出理学由于是富具价值论题的哲学型态,因此其知识探求的方式一直缺乏讨论,而清代考证学的崛起所标示的汉学与宋学对立,致使理学的知识探求被彰显为不可靠的空疏风格。《仪礼》的复原工作由于极具纯形式的知识考古,因而能够成为理解理学的知识探求方式的重要对象。本文以宋末元初理学成熟时期的《仪礼》代表性成果敖继公的《仪礼集说》为中心,分析其复原《仪礼》的工作过程,以及敖门相关的经学研究,以呈现理学的知识考古。  

“还理于<>——叶适易学的破与立》一文发表于《周易研究》2021年第1期。何教授指出宋代理学以易学为理论架构,但各家立论不同决定了对易理的不同阐扬。叶适集永嘉事功学之成,与朱、陆鼎立。陆学以心为本,故叶适于易学尤以破程朱理学为主。叶适从文本与思想两方面否定《系辞传》与《序卦传》,主张以《象传》为依据,兼及《彖传》,还理于象,于事上呈现义理的丰富性,从而为事功学确立易学论据。  。

《象山心学中本心与认知格局的关系》一文发表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文章认为陆象山四至十三岁形成的认知格局构成了象山心学的稳定结构,贯彻于他的思想始终。而这个格局由相关的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心与宇宙的关系,表征为命题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另一个是心与事的关系,表征为命题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象山心学的认识格局虽形成于幼少时期,但并不意味着象山心学被固化了;相反,在象山心学随着主体生命展开的过程中,此一认知格局不断涵摄新的内容,从而充实于象山心学,使之丰富而深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