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书评】朱承:变动不居的情境中如何做个人抉择?孔子是榜样

发布日期: 2021-04-24   作者:   浏览次数: 51

*本文原载文汇网,原文网址:http://www.whb.cn/mobile/#/news/398110

原题:“朱承:变动不居的情境中如何做个人抉择?孔子是榜样”


书名:《孔子:人能弘道》(修订本)

著者:倪培民

译者:李子华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1


司马迁说:“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究竟怎样的人才能使后人发出“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的感叹?事实上,孔子的人生经历并不具有十分的传奇性,他只是春秋末期鲁国很多没落贵族的普通一员,使得他留名千古的是他的思想,是他所创立的儒家之道。


在修炼自我的“人能弘道”上,孔子做出了典范


《孔子》一书作者、美国格兰谷州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


脱离儒家之道,把孔子一生演绎成跌宕起伏的戏剧性故事大抵难以成功。孔子的生活体现了他所追求的“道”,他是儒家之道最忠实的践行者、推动者,儒家之道经由孔子变得根基厚重、气象恢弘,而他本人也因为践行儒家之道的卓越“功夫”而成为精神上的不朽者。美国格兰谷州大学终身教授倪培民所著《孔子:人能弘道》一书,生动而深刻地实现了儒家之道与孔子人生的相互激荡,展现了“人能弘道”与“道亦弘人”的思想图景。

孔子对儒家之道的确立、弘扬和阐发起到了最大的作用,故而人们以孔子自己说的“人能弘道”来赞美他的贡献。而在思想史的长河里,儒家之道也不断拓展了“人”的生活境界,可谓“道亦弘人”。这里的“道亦弘人”,具有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由于后世广泛地接受了儒家之道从而尊崇孔子本人,孔子也因之成了儒家之道的符号;二是由于儒家之道的致思取向在于启发人们通过自身努力来更好地成就自我、成全他人,按照倪培民所言,通过“修炼而成的自发性”功夫进路,儒家之道追求“人的素质的提高、民众生活的改善与社会和谐”,提供了“让人美好、艺术地生活的指南”,对于“应该过怎样的人生”这一问题提供了儒家方案,在这个意义上,也可以称“道亦弘人”。


功夫”化为日伦之用的生活艺术,“道亦能弘人”


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以“礼乐规范”为“功法”,从而实现一种经“修炼而成的自发性”而生成的“美好生活的能力”,抵达理想的人生境界


应该过怎样的人生?无论是作为开宗立教者,还是作为平凡人,孔子都做出了具有典范意义的表率。而且,孔子对于性与天道、自我与他人、处世之道、公共生活、政治价值的认知乃至对于学生的教导,都给普通人的人生以穿透性的启发。倪培民认为,孔子所代表的儒家之道以“修炼和践行自己的仁”为“功力”,以“礼乐规范”为“功法”,从而实现一种经“修炼而成的自发性”而生成的“美好生活的能力”,抵达理想的人生境界。而这一切,都在于儒家之道具有“生活艺术”的意义且涵括了“修炼、践行和生活方式”的“功夫”。就此而言,孔子的儒家之道具有了超越时空的“弘人”之义:一方面,我们可以从“生活”本身去理解“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超越抽象的理论体系和道德原则,在具体的“生活能力”中去理解“生活”,所谓“不离日用常行中,直造先天未画前”;另一方面,“功夫”的累积性与生成性之维,可以帮助人们摆脱教条的束缚,从而在变动不居的社会和文化境遇中做出恰当适宜的人生抉择,养成应对人生变化的“艺术”,从而实现个性自由与社会团结。简言之,孔子的儒家之道引导人们在生活中形成领悟生命、完善自我、成全他人的智慧,这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向当代的英语世界读者告知,孔子教诲的中国人生观


时至今日,孔子仍被作为“至圣”供奉于各地


当然,孔子人生及儒家之道仍然是时代的产物,因此,在阐述儒家之道普遍性意义的同时,如果不对孔子的时代乃至中国整个传统社会有着前提性认知,我们则可能就会对孔子应对的问题及其处理方式缺乏宏观背景的理解,只能成为既有文献的转述者,而不是鲜活思想的领会者。

在当前社会大众的视野里,孔子时而被“鸡汤”,时而被“丧家狗”,颇有些“鸡犬不宁”的意味。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人能弘道》以一种世界哲学的眼光,从“应该过怎样的人生”的问题出发,展现了孔子的“功夫之道”,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令人耳目一新。虽然其最初创作动机是向英语世界介绍孔子,但由于该书灵动性的叙述风格与创造性的思想深度,同样可以给较为熟悉孔子的汉语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与思想启发,更能促使人们对“何为良好人生以及如何过好人生”的问题有所思考,就此也具有了一种“弘人之道”的意义。

当年司马迁在孔子故居逗留,“想见其为人”,久久不肯离去,不知是否也是受到了孔子“弘人之道”的强烈吸引?


*文汇网原稿作者、编辑信息

作者:朱承(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暨中国智慧研究院教授)

编辑:蒋楚婷、钱亦琛

责任编辑:李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