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晋对儒学的传播与理解
白晋(Joachim Bouvet,1656–1730)是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清初来华重要的中西文化交流使者之一。他1687年作为“国王数学家”随“康熙皇帝礼仪之争”期间第二批耶稣会士来到中国,深受康熙帝赏识,成为宫廷钦用的西洋学者之一。他通晓中文,熟练掌握《易经》等儒家经典,致力于用西方神学语言解读中国传统思想,以期在中西宗教和哲学间架设桥梁。白晋是最早深入研究《易经》的西方学者之一,并发展出三种解释方式(符号神学、儒教神学、自然神学),尝试证明《易经》中含有“上古启示”的痕迹,试图将其纳入基督教神学框架之中;白晋力图从儒学中挖掘与基督教神学相通之处,为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寻找理论支点,促进了西方“自然神学”与中国儒学的对话。他不仅在中国传播西方天文、数学、地理知识,也将中国哲学思想带入欧洲,推动了18世纪欧洲“中华热”的兴起。本期选取了张西平、王硕丰、卢怡君几位学者的论文,就白晋对儒学的传播展开进一步探讨。
《白晋〈易经〉象数研究的思路与贡献》于《贵州社会科学》2022年第1期发表。张西平教授提出,文章探讨了来华耶稣会士白晋在《易经》象数研究中的独特贡献。白晋通过梵蒂冈图书馆所藏手稿,提出“先天后天三易是象数图之本原”的观点,并以《天尊地卑图》为核心,结合数学方法解释八卦、六十四卦及三百八十四爻,打通了易学体系。其重要贡献在于首次将西方数学(如帕斯卡三角)与中国传统数学(如杨辉三角)引入易学象数研究,开创了中西数学结合的先河。此外,白晋的研究还与康熙帝密切互动,推动了康熙对数学的兴趣。白晋的象数研究不仅拓展了易学视野,也为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范例。
《创世之道——〈易经〉索引思想与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字研究》发表于2017年《清华学报》第3期。卢怡君博士探讨了17世纪德国学者莱布尼茨(G. W. Leibniz)对《易经》的研究及其与普遍文字(characteristica universalis)理想的关系。莱布尼茨受法国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对《易经》六十四卦的索隐派(Figurism)阐释启发,认为《易经》的符号系统与他的二进制数学理论高度契合,体现了宇宙生成的数学逻辑。白晋将《易经》视为中国古代圣哲伏羲创造的符号体系,蕴含科学与神学真理,而莱布尼茨则从中看到了实现普遍文字的可能性——一种基于数理逻辑的符号系统,能够精确表达概念并进行推理演算。论文比较了《易经》的本体论与莱布尼茨的创世观,分析了八卦符号与汉字起源的关联,并指出尽管莱布尼茨的普遍文字理想未能完全实现,但《易经》为他提供了一个数学与语言结合的独特视角。研究揭示了跨文化思想交流对科学和哲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索隐派与〈儒家实义〉的“以耶合儒”路线》发表于2012年《北京行政学院学报》。王硕丰博士以耶稣会士马若瑟的《儒教实义》为核心,探讨了索隐派(Figurism)如何通过诠释儒家经典来调和天主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即“以耶合儒”的传教策略。马若瑟通过重新解读儒家典籍中的“天”“上帝”等概念,将其与天主教教义相融合,并淡化二者间的矛盾,如将“上帝”解释为“大父母”,将伦理道德归因于天主。同时,他弱化祖先崇拜、佛道思想等与天主教冲突的内容,强调儒家与基督教的本质一致性。文章指出,这种策略虽在文化调和中显得大胆,却为传教提供了新路径,展现了明清之际中西思想交流的复杂性与创造性。
《耶稣会士白晋解释〈易经〉的三种方法》发表于2024年《世界宗教研究》第10期。张西平教授探讨了17世纪法国耶稣会士白晋(Joachim Bouvet)如何向欧洲传介和诠释中国经典《易经》。文章指出,白晋采用了三种不同的解释方式:一是“符号神学”式的解释,将《易经》与基督教神学体系相联系;二是“儒教神学”式的解释,尝试从儒家思想中寻找与基督教相通的信仰内容;三是“自然神学”式的解释,强调《易经》作为一种揭示宇宙理性法则的经典。这三种方式反映了他试图以西方神学体系理解和诠释中国古典,同时也体现出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张力与创造性。文章借此揭示了中西思想交流中存在的复杂性与深层对话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