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04-17   作者:   浏览次数: 20

陈卫平,1951年6月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上虞。华东师范大学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69—1973年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下乡知青。1973—1976年华东师范大学政治教育系学习。1978—1981年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冯契先生。1981—2002年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曾任系主任、人文学院副院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等。1988年任副教授,1992年任教授,1995年任博士生导师。1999年9月-2000年5月在加拿大西门·菲莎大学(SFU)作访问学者。2002——2012年在上海师范大学任教,为该校哲学学院院长、校务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至今,任教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以及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和省部级社科项目多项,中央马工程《中国哲学史》教材首席专家之一。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哲学

“五四”:在多元阐释中重建知识叙事》一文发表于《文史哲》2019年第6期。本文辨析了“五四”与全盘反传统、建设中国文化新形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民主主义革命四个方面的关系,以期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重建“五四”叙事。

《对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超越》一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9期。本文讨论的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应当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就思想史现实而言,中国近代以来形成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前者认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对立,不具有现代价值;后者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变革创新与保持中国文化的主体性对立起来。而习近平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为回答怎样对待传统文化这一时代问题的根本方针,超越了文化激进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对峙,为我们提供了新时代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遵循。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一文发表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9期。文章从三个方面总结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结构建构,是对传统五常之道合理基因的吸收和提升:既区分为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又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作为价值本体将三个层面融为一体;第二,以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六大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将它们的时代价值展开于两个方面:一是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过程中的四对重要关系;一是推动现实社会发展和提供最终社会理想追求;第三,把家庭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细、落小、落实的重要基点,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经验的借鉴和激活。     

“两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一文发表于《思想理论教育》2018年第2期。陈教授指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实际过程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一是从更好构筑中国精神的高度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致性,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历史进程,以变革与融合为内涵,以走向世界为方向;二是改进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方针,指出了确立评价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方向,使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了明确的依据。 。

“因时、因史、因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一文发表于《江海学刊》2018年第1期,文章认为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时史事三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因时、因史、因事。而习近平在“5.17”讲话中指出的,一是不忘本来,二是吸收外来,三是面向未来。正是从因时的角度指出了我们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不忘本来讲的是主体性;吸收外来讲的是包容性;面向未来讲的是前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