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山,1951年生于北京市,1978至198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读本科和中国哲学史专业的研究生,获硕士学位;毕业后到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工作,曾任哲学编辑室主任、杂志社副总编辑;2001年调入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并《中国哲学史》杂志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曾任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1986年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主要研究中国传统哲学。
《天人合德:性善与成人》一文发表于《道德与文明》2019年第1期。本文讨论了自西周时期以来,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以天地为人与万物的父母,以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而这种思想模式在李教授看来是中国传统哲学自然观,也是儒家学说人性论、人生观、社会观以及道德修养工夫论的基础。因而人作为万物之灵这种先决条件是孔孟荀都一再关注的。中国传统哲学的自然观,也是儒家学说的人性论、人生观、社会观以及道德修养工夫论等的基础
《经史传统与中国的哲学和学术分科》一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19年第2期。经史传统包括了中国文化的经学传统和史学传统,有时候这也可以成为对中国传统学术的概称。李教授认为重新认识传统,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中国文化的变与常的关系。而所谓变在他看来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时代性、阶段性,而常则是指中国文化发展的继承性、连续性。
《宋代的“新儒学”与“理学”》一文发表于《中原文化研究》2019年第2期。文章在钱穆先生广义宋代“新儒学”的立场下,阐述了范仲淹是宋代新儒学的开端,而宋初三先生是范仲淹门下的贤士。范仲淹的教育思想与胡瑗的明体达用之学对于宋代新儒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孟子思想与宋儒的“内圣”和“外王”》一文发表于《哲学研究》2019年第12期。李教授指出唐宋时期的《孟子》升格运动,尤其是《孟子》被列入四书,具有了经的地位,这与宋代理学的兴起有着决定性的关系。因而宋儒的内圣和外王都与孟子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解析、综合与理论创新——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观》一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文章是对已故中国哲学家张岱年先生学术思想的再回顾。在李存山教授看来,张岱年先生的哲学思想曾被称为解析法的新唯物论,他主张将唯物、理想、解析,综合于一。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说最重视解析与综合,而其所建构的是一个新综合的哲学创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