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论文】胡晓明:王元化的人文世界及其拓展

发布日期: 2021-03-08   作者: 胡晓明   浏览次数: 42

论文题目:王元化的人文世界及其拓展

作者: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 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

本文原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转自中国知网


庚子年新冠病毒严重袭击人类,全球至今未宁。在这个背景下,纪念王元化教授的百岁冥诞,特别有意义。忆及王无化先生生前,多次谈反对20世纪一味追求新变与过度发展的现代性的忧思,多次谈及19世纪文学的人道主义情怀,“我喜欢十九世纪的文学处处渗透着人的感情、对人的命运的关心、对人的精神生活的注重,对人的美好情感的肯定……我在精神上是十九世纪之子,是喝着十九世纪作家的奶成长的”[1]

王元化先生反对科技至上、技术至上的世界,对世界越来越转向科技对人的主宰感到忧虑。王先生也认为美国社会有太多个人至上的自由主义,他越是到晚年,越是回归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如仁爱,如人性不是孤立抽象的,人的在世本质是儒家以人与人的关系来界定的,表彰传统价值中的忠诚、秩序、尊严、责任、家庭价值、修身向上的生活情趣以及平淡中庸的丈化性格等等被五四刻意遗忘的旧道德,甚至多次说道:“我现在看人,要看他做人有没有一点旧道德。”肯定中国传统优秀文化是重建现代杜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我们今天看中国抗疫之所以成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中国人血脉深处的基因如人道关怀、生命至上、尊严、秩序、责任意识等,不能不是潜在的文化因素。所以,文化与思想,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太重要了。

王元化先生生前与逝后,都有重要的思想影响、理论力量与文化感召。这里有几个数据:据不完全统计,自1978年以来,评论、研究王元化先生思想与学术的文章有660篇,专题学位论文有20篇,专著有16部,还有若干涉及的论文与论著以及海外评论未及统计,[2]可以期待,后疫情时期的中国文化思想建设,王元化思想仍然是不可缺失的一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与王元化学馆,为纪念先生百岁诞辰,组织了这个专栏,由7篇文章组成。

高瑞泉分析了学术与思想可分可合的现实状况,“举目望去,偌大的知识生产人口,‘学术’产品不可谓不多。深而言之,在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作为高等学校的雇员,教授们做好规定作业就于己有益而于人无害”。然而更肯定理想状况的学术研究确如王元化先生所论学术与思想的融贯合一。高文更拈出王先生无论是在“五四反思”还是“启蒙反思”中,对五四精神的评价,有一项是始终未变的,即强调“个性解放”。

陈平原从学术渊源、时代背景与个人气质的交叉点上考掘:王元化先生提出的“有思想的学术和有学术的思想”,背后既有变幻莫测的时代风云,也有个人上下求索的精神印记。这种学术趣味,更进一步追究,乃是兼及通人与专家、思辨与考据以及乾嘉学风与魏晋玄言。只不过,所谓“魏晋风度”,学问及言辞之外,还包含极为难得的独立人格。

李天纲认为:围绕王元化先生的“晚年之学”,即他最后二十年中从事“第三次反思”的一些内容,元化先生的“第三次反思”采用黑格尔哲学式的理念,对他的早年思想和学术做了进一步的继承和扬弃。他的思想方法是从德国哲学汲取的“反思”(Reflection),他的精神资源来自家族信仰中的“退省”(Retreat),而根本的思想特征仍然是早年萌发的“启蒙”,是经过“第三次反思”之后的“再启蒙”(Re-enlightenment)。

夏中义从学术传统着眼:王元化所以愈活到老,愈“认同清华园南院所代表的价值源头”,因为此“源头”不是别的,正是王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所深挚体认的,王国维、陈寅恪为符号的清华学统,才是他这辈子最应选择的、足以安魂的生命样式。

许纪霖认为:“对王元化的一生思想,可以如此归纳:早年的人道主义是他贯穿始终、终身不变的思想底色,是他的信念、他的情感核心所在;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的理性观和研究方法论,经历了一场从唯理主义到经验主义的转变。这场转变惊心动魄,不仅是他个人思想的自我清算,而且也成为了中国启蒙思想史当中一个标志性的精神现象。促成这场理性大转变的,除了外在的历史因素之外,正是他终身信奉的人道主义信念:人,只有每个活生生的个人生命和精神尊严,才是高于任何整体的最高价值。”

傅杰分析王元化在20世纪90年代初发表的数篇《论语》札记,认为既有助于我们对孔子与《论语》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王元化学术思想与学术观念的理解。尽管其论有得有失,但通过梳理旧注以端正学风、力求真谛的努力,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启示。

我也有一篇笔谈,主要涉及王元化先生的一项思想特色,即思想世界里包容纷繁的内在紧张。譬如道与势的问题,以道抗势,借势明道,都是张力。而道与势在哪一个层面可以相合,宗教原教旨?形上世界?政治与道德的基础?文化共同体?也有各种紧张。落实到文学与文化理论,文以载道可以在哪个层面上复苏?信仰?国家对现代社会民众的精神导向?教化?当代大多数自由主义者也放弃了国家全然对社会不负道德责任、放任自流的立场。总之,王元化先生临终前认为自己是“一个为思想而生的人”,理论与思想是他最大的享受。

如果我们能学习与承传王元化先生独立思想强探力索的精神气质,持续认真地讨论研究他未完成的课题,就是对王元化先生百年诞辰最大的纪念了。


注释:

[1]王元化:《人文精神与二十一世纪的对话》,《清园近作集》,上海:文汇出版社,2004年。

[2]参见胡晓明、沈喜阳主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编:《论王元化》附录部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20年。


本文编辑:陈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