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兵教授先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讲师、副教授,2020年1月破格晋升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兵教授的研究领域主要有:晚清民国报刊史与知识分子史;回忆录、口述史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记忆;左翼文化与20世纪中国革命等。本期选取了唐小兵教授近年来在晚清民国报刊史领域中的一些研究成果。
《形塑家庭问题的思想资源与社会想象——以民国时期出版的“社会问题”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发表于《东岳论丛》2021年第7期。家庭问题是后五四时代备受瞩目的社会问题之一,对于家庭问题的讨论成为知识界批判和审视中国传统最方便的路径,也成为他们从自身的生命经验和社会观察出发思考改造家庭与改造社会何以结合的出发点,对传统家族的全盘性批判与对欧美新式核心小家庭的憧憬、想象聚合在一起,成为推动后五四的知识青年趋向革命最重要的精神动力之一。
《跨界的燃灯者——读李金铨教授<传播纵横:历史脉络与全球视野>》一文发表于《新闻记者》2020年第3期。李金铨教授的这本文集收录了作者在美国、港台与大陆传播学界沉浸数十年的心血之作,代表了华人传播学界跨文化的理论思考和历史反思的较高水平,尤其值得大陆新闻传播学界的学者和学生参考借鉴。
《公共讨论与国民意识之建构——以1930年代<大公报·读者论坛>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发表于《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1930年代《大公报》的读者论坛等专栏、专版,在精英言论与读者反馈构成的公共空间里,展现了国民意识的复杂面相。传统的多重面相以不同的方式在因应着现代中国的需要,既有重新激活被牵引入现代国民人格的想象世界中,也有被激烈地批评而试图为中国开新路的。西方意象在现代中国国民的观念世界中,虽是以船坚炮利的野蛮方式被移植进来,却象征着一个更高级和人道主义的文明体系。无论是古今的对接,还是中西的交冲,知识人都是绝对的主角,而他们在历史中的角色和命运则更是民国时期公共舆论中一个持久的热点。
《形塑社会想象的思想资源与概念工具——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社会问题”系列图书为中心的考察》一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6年第5期。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上海为中心出版了一系列冠以“社会问题”书名的著作,比如陶孟和《社会问题》、施复亮《社会问题大要》等。这些著作主要面向中等学生、大学生和社会知识青年,主要内容是分析当时中国的各种社会问题,包括贫困问题、农民问题、工人问题、民族问题、妇女问题、阶级问题等,引用了来自欧美和日本的各种思想资源和概念工具,并试图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最后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论述和阶级革命观念成为一种主导性的价值理念,且吸纳了二三十年代的左翼知识青年投身中国共产革命活动。
《战争、苦难与新闻:试论抗战时期民间报刊的舆论动员》一文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8期。1930—1940年代,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导致民族主义在《大公报》《申报》等民间报刊空间急剧升温。在台儿庄战役、南京大屠杀等事件期间,两家报纸通过消息、通讯、评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民族主义与人道主义的舆论动员,并形成了一套专业主义的新闻信息写作和传播方式,全方位地将战争区域的各方面信息尽快而真实地传播到读者层面,以达成全民族同仇敌忾的集体心态,最终实现了现代中国报刊空间的新闻事实与评论意见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
本文编辑:侯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