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016年度】通过-超过:古今中西之争视域下的冯契哲学研究

发布日期: 2021-02-26   作者:   浏览次数: 30


项目负责人:贡华南

项目号:16JJD720005

立项时间:2016113

项目状态:结项

项目成果:

1、“从‘形与体之辩’到‘体与理之辩’——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范式之嬗变历程”(贡华南,《中国社会科学》2017年第4期)

【简介】

着“形”到“形而上”的演化,先秦哲学确立的“形”范式遂逐渐转换为“体”范式。魏晋之际,新形名家再度崛起,高扬“形(名)”。作为对此的回应,其他思想家则分别从儒家、道家立场出发,以“体”来拨正“形”。王弼将“形”与“体”划分为两个层次,“形”为实存之“然”,“体”为“所以然”,从而使“形”彻底被贬抑,“形体之辩”最终自觉确立起“体”范式的主导地位。宋儒一方面以“未尝无”、“见在底”与“合当底”统一来诠释与规定“体”,继续推进相应思考;另一方面,将“理”提升至“所以然”与“所当然”的统一,进而以“理”规定“体”。作为“所当然”的“体”被用于摹写“人”,但不能用来描述“物”,“体”的描述功能被挤压而受限。由此,“理”压倒“体”而被确立为新的思想范式。从“形与体之辩”到“体与理之辩”,“形”、“体”、“理”三范式的自觉嬗变,呈现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脉络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2、“用可感的说理词做中国哲学:论冯契的哲学话语”(刘梁剑,《天津社会科学》2017年第5期)

【简介】

冯契的哲学运思经验启发我们,做中国哲学需要真切可感的说理语言。哲学是穷理之学,它的语言应该是说理语言。然而,理智并非“干燥的光”,哲学运思活动的展开需要情感的推动,它的语言又应该是可感的。有感之思的起点是真切感受到真正的哲学问题。可感的语言与生活世界血脉相连,从思想传统获得滋养。传统哲学话语的阐发“既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转换的必要环节,也是中国哲学走向世界的必由之路”。沿用古代哲学语汇,可以接续我们身在其中的传统,从中国深厚的哲学传统中汲取解决具体哲学问题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智慧。运用这样的概念工具,思考者比较容易有亲切的体会和情感上的认同。另一方面,传统概念又需要加以改造才能有效还治当下生活世界。


3、“冯契的政治哲学”(朱承,《武汉大学学报》2018年第4期)

【简介】

在冯契哲学体系中,政治哲学思想虽然不占据核心地位,却是其智慧说在社会政治思想领域中的重要体现。基于唯物史观的立场,冯契主张哲学与政治是不可分的,政治社会发展推动哲学变革,哲学发展为社会变革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哲学发展历程中,古今之争、中西之争构成了时代发展的核心话题,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及近代政治哲学的价值选择路径。在政治观念上,冯契推崇近代以来的民主、平等、自由等现代性价值,对建基于民主、平等、自由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充满了信心。他认为,社会主义与人道主义、个性解放与大同团结并行不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理想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