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2011年度】味觉思想的历史与理论

发布日期: 2021-02-26   作者:   浏览次数: 18


项目负责人:贡华南

项目号:11JJD720005

立项时间:201196

项目状态:结项

最终成果:

《味觉思想》(贡华南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

【简介】

 中国哲学界少有以味觉思想为进路来解读中国文化,本书可谓开此先河。作者以“味觉思想”为中国文化之血脉,一则示其乃显著区别于古希腊以来的视觉思想与古希伯来之听觉思想,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特性。另则,在味觉优先,自觉压制视觉历史情境下,中国思想展开为从“形”“体”到“理”的范式转换,即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这个进程中,味觉思想或明或暗地主导、渗透,并以感通、体道、玩味、理会等主导着中国思想。可谓以形而下之方法阐释形而上的本体之理的独辟蹊径的中国哲学著作。不仅可以给中国哲学界带来新的理论范式,也使抽象的哲学理论对于普通读者不再显得艰涩和枯燥。

  本书乃《味与味道》姊妹篇。《味与味道》勾勒出中国思想方法之基本面貌,本书侧重揭示味觉思想历史演变脉络,分别揭示中国思想史中感官选择的脉络(从“耳目之争”,耳的胜出,继而“耳舌之辩”,舌的胜出),范式转换的脉络(从“形”到“形而上”,随即转至从“体”到“本体”,继而转至从“理”到“天理”),以及方法论演变的脉络(从感通、体道、玩味至于理会)。这三条脉络相互交织,彼此贯通,共同构成了中国文化之根本特质。

从横向面看,味觉思想贯彻于中医药、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画论、书论、诗论、文论、道学等人文领域。与此相应,中国思想自觉选择以阴阳、刚柔、仁义等主客一体的概念来表达道、理,同时以温、淡、凉为思想者的气象与思想基调,从而使中国文化各个层面浸染着味觉思想。此血脉从远古流淌至今,虽历经千万劫而健进不息,在当代中国依然随时随地触之可及。当代意欲在中西古今之争视域下重建中国话语体系,重建中国思想、中国文化,味觉思想亦提供了厚实的资源与深沉的生机。


【目录】

导论:味觉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一 从“耳目之争”到“耳舌之辩”
(一)感官与思想方式
(二)耳目之争,耳胜出
(三)耳舌之辩,舌胜出
二 从“形”到“形而上”
(
一)“形”之突显
(二)从“形”到“形而上”
三 从“体”到“本体”
(
一)从散殊之“体”到类之“体”
(
二)本体:作为“故”之“体”
(
三)形与体之辩
(
四)体道:作为方法论的“体”
四 从“理”到“天理”
(
一)作为“类”之理到作为“故”之理
(
二)天理:作为“理”之理
(
三)体与理之辩
(
四)天理与理会
五 味觉思想诸态
(
一)体的数学
(
二)心画与目画
(三)书之形与形而上
六 味道:宋明儒的思想方法
(一)从解义到解味
(二)心与目之辩
七 欣遇味觉思想者
(一)如道之身
(二)温:儒家之精神基调
(三)淡:道家之精神基调
后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