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平, 浙江衢州人,1959年生。现为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担任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佛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在学术上,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自己的学术工作。一是先秦儒家道家哲学研究;二是宋明哲学;三是“浙东学派”;四是中国佛教哲学;五是古籍整理。本期我们挑选了近几年董平教授在阳明学与儒家哲学方面的一系列论文,从中感受他对于中国哲学的相关研究。
《论“知行合一”的四重向度》一文发表于《社会科学战线》2019年第2期。本文董平教授将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完整内涵呈现为四重向度:知为知觉、为感知、为知识、为良知。知觉是心体的本原能力,是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基础,被他称为知行本体。感知既是知觉的对外运用,又是作为交往对象的外物纳入于自我心身结构的必要环节。知识是就特定的认知交往关系情境中的事物实在状况的还原而论,实现事物存在的本然真实,即是知识。良知即心体。
《“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基础与目的》一文发表于《船山学刊》2019年第2期。文章区分了“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之间不同的基础。前者的基础是人与天下万物为一体的基本理念,而后者不同。但是两者在目的上都趋向于实现人的自我立法而享有人道生存的庄严与崇高。
《论良知“八德”》一文发表于《社会学科辑刊》2019年第2期。文章旨在确认良知为本原性实在的前提下,综括王阳明关于良知本体的论述,而论本原性实在的自在相状,将其概括为虚灵明觉、常乐我净,称之为良知八德。那么这个良知八德,又终究归原于中,中是对于八德的共相统摄。良知即是中体,故中即实相。致良知即是致中和。
《主体性的自我澄明:论王阳明“致良知”说》一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第1期。董教授通过文本简要论述王阳明致良知说作为生存论的基本内涵。并且通过对于王阳明致良知说起点的考察,鉴别出致良知的二重维度。良知即是中体,即是未发之中,故致良知即是致中和。中的实现,即是事物实在之真实情状的还原,即是真理的实现。
《儒学的信仰建构及其“类宗教性”》一文发表于《中国儒学》第十五辑,文章是对于儒学是否为宗教,这个曾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的问题的再讨论。通过先秦儒家文本的系统考察与解读,提出了儒学的类宗教性问题,并对其做了相当完整的阐释。揭示出一种主体性建立与意义输入的内在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