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4-06-24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耶稣会传教士龙华民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影响


龙华民(Niccolo Longobardi1559—1654),字精华,意大利人。1597年,龙华民抵达中国,之后在中国传教长达58年之久。1609年,利玛窦预知自己时日无多,已拟好计划把自己的职务传给龙华民。1611年,龙华民从南京赶往北京,接任耶稣会中国区负责人。龙华民对儒学有较深入的研究,尤其是将宋明理学中重要的哲学概念与西方的哲学概念进行比较,并作出评论。相关论述主要集中在其西文著作《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Traité sur quelques points de la religion des Chinois)与中文著作《中国道体说》。《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在欧洲流传甚广,对莱布尼茨、伏尔泰、马勒伯朗士等西方启蒙思想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可谓和利玛窦的《利玛窦中国札记》《天主实义》一样重要的开拓性著作。

在《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中,龙华民提到,自己二十五年前就对用“上帝”翻译基督教“Deus的作法感到不妥。他说:“按照我们耶稣会的习惯读过儒家的四书之后,发现那些评注者对‘上帝’一词所下的定义是与神性相违背的。”龙华民的见解无疑是正确的,比如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上帝”的注解,都没有涉及人格性,更不会阐发上帝全知全能的神性。事实上,利玛窦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过,利玛窦采取的策略是,把宋明理学作为先秦儒学的异端,他根据“五经”的原始文本,找到有关“上帝”的论述,并以此否定宋明理学的观点。龙华民则认为,即便儒家典籍里出现注解与经文不一致的情况,也应当以注解为准。由此可见,龙华民对“太极”“理”“气”这些核心哲学范畴的理解,会与利玛窦有所不同。本期选取了许苏民、李天纲、刘建国、祝海林、胡翠娥几位学者的论文,就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进一步探讨。

《灵光烛照下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利玛窦 〈天主实义〉、龙华民〈灵魂道体说〉、马勒伯朗士〈对话〉解析》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许苏民教授提出:龙华民试图探索中国人为什么最重物质的哲学根源,从学理上揭示中国哲学的“道”与物质不相分 离的依存性,细致地辨析了“道体说”与“灵魂说”的差异,是达到了相当高的理论思维水平的。其缺点在于没有看到:强调“道”与物质不相分离的依存性的唯物论倾向,并 不必然导致“物化”;将精神与物质或灵与肉二重化、强调“以精神制服物质”的唯心论,也未必就能完全避免“物化”。在现代唯物论的基础上,融合中国哲学注重心性修养与西方哲学注重个体精神的优长之处,或许是克服现代社会中“物化”现象的一种可供参考的思路。

《龙华民对中国宗教本质的论述及其影响》发表于《学术月刊》2017年第5期。李天纲教授指出:明末来华耶稣会士龙华民在继承了利玛窦传教事业之后,对前任的宗教和文化策略有重大异议,并为此写作了《论中国宗教的若干问题》,成为中国教会史上的重大事件。同时,该文件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宗教学、儒家和儒教思想、比较经学领域中的最重要文献之一。该文在171819世纪的欧洲有各种版本流行,通过莱布尼茨、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的著述,其结论渗透到关于中国文化、儒家学说和中国宗教的各种判断之中,并在1920世纪影响中国本土学者。翻译这本要著为中文,理清中西方经学和神学之间的互动与诠释,对理解中国宗教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用文献考证、中西比较的方法来研究经学,是追本溯源解释中国思想本质的关键。

《龙华民对儒家思想的评价与解读》发表于《湖北社会科学》2020年第4期。刘建国教授指出:龙华民是明清之际来华传播天主教的意大利籍耶稣会士,继利玛窦后担任在华耶稣会 总会长。与前任不同,龙华民把祀孔祭祖视为迷信的活动,不允许天主教教徒参加。龙华民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家都是忠实的无神论者,宋明理学完全是无神论的,是物化的哲学,绝不包含宗教的因素。他评价中国儒家思想的原则是“先儒”和“后儒”是一脉相承的,不能割裂两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在内容上更突出阐释“后儒”,注重“后儒”中的“唯物主义因素”,旨在揭示中西传统文化的不同之处,强调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儒家思想与天主教的非协调性,以说明祀孔祭祖是不应该的。龙华民没有理解“后儒”中的“理”作为外化的抽象性本体所具有的宗教性可能,没有发掘出宋明理学与天主教教义的结合点。

《从失真到还原——龙华民对儒学的诠释及其传教策略评议》发表于《基督教学术》第二十六辑。祝海林博士指出:1610年龙华民接任利玛窦后,在耶稣会内部挑起了译名之争,为此他在1623年撰写了一份影响深远的报告。此报告是西方首次对儒家形而上思想进行系统的诠释与批判,折射出天主教与新儒学在宇宙论和本体论上的真正对话,这正是利玛窦时期所遮蔽的。龙华民重新讨论了天主教“Deus的内涵,这种转变符合耶稣会士在晚明传教进入新时期的需求。从利玛窦到龙华民在传教策略上既有传承也有调整,目的是维持天主教的纯正与合儒之间的平衡,有着现实发展的需要。

《格义理学:论龙华民对理学的跨文化译写》发表于《哲学动态》2023年第11期。胡翠娥教授认为:龙华民对中国哲学的跨文化译写,是一次具有自觉和自主意识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龙华民运用西方古典宇宙演化论中的典型话语和基本假定去观照中国理学宇宙论, 用原初质料、普遍实体、第一物质等古希腊自然哲学中的形下实体概念去反向格义理学中作为宇宙本体论的道体“太极”;他把理学家解“理”所用的“浑沦”一词,翻译为“混乱”,从而把作为宇宙普遍法则和道德最高准则的“理”规定为太初的混乱,以此消解“理”的本体地位;他从宇宙论和形而上学角度批驳“万物一体”论,得出中国人不相信独立于物质的精神实体之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