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林, 河南南阳人,1954年生。学习研究中国哲学多年, 师从著名史学家金景芳先生, 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吉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教授。现任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景林教授多年从事儒家哲学研究,从《教养的本原》到《教化的哲学》再到《教化视域中的儒学》,李景林教授有一整套关于“教化儒学”的相关论述。本期我们挑选了近几年李景林教授在儒家哲学方面的一系列论文,从中感受他儒学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论孝与仁》一文发表于《中国儒学》第十二辑,文章主要从孝和仁这两个儒家的核心德目出发,阐明孝是德的根本,是教化的开端。而仁则是德的总称,是一个关于为人之本和理想人格的概念。因而孝与仁之间自然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即一方面,孝悌为仁之本;另一方面,孝悌亦必经由忠恕的途径推扩而至于仁,才能实现其所本有的道德价值。而这两者存在的层次分布也为我们在当代进一步推动价值体系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从论才三章看孟子的性善论》一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06期。李教授将《告子上》第六、七、八章称之为孟子的论才三章。而所谓才就是在与人相近的好恶之情上呈现人的良心或仁义之心。继而这种才的讨论与四端紧密相连,表现了孟子性善论的作为一种必然性的本善而非指向性的向善得以理解。
《论孟子的道统与学统意识》一文发表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02期。文章主要讨论了从孔子到孟子及之后学者所表现的一种圣道传承的谱系与观念。其中《孟子》一书末章对此有关相关的经典描述。其中区分了两种承圣道者,闻而知之者和见而知之者。通过和出土简帛的对比,也表明这种观念的特点。
《人性的结构与目的论善性——荀子人性论再论》一文发表于《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05期.本文旨在清理人们对于荀子性恶论的诸多误解,表明荀子针对孟子的性善论而言性恶,其实质是强调人性中本无现成的善,而非言人性中具有实质的恶。同时荀子善言类,以为人之类性及理或道规定了其存在之终极目的,故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本内在地具有一种自身趋赴于善的逻辑必然性或目的论意义之善性。
《儒学的价值观念与价值系统》一文发表于《中国哲学史》2020年01期。本文旨在说明在儒家哲学中,价值非仅哲学的一个部门,而是贯通所有哲学问题并规定了其本质的一个核心和辐射源。通过对于人性,义的讨论,最终表明儒家存在旁通与上达两个维度,这两个维度虽有分判,又相即互成,共同构成了儒家的价值和形上学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