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1日星期三下午一点,苟东锋老师携沧浪国学社社员及同学,相聚于哲学系2114会议室,进行了思想所校庆报告暨通几读书会2020首场活动,以“常名是什么”为题,以“名”为讨论视域带领大家进入老子的哲学世界。
首先,东锋老师介绍了此次活动主题的行由,回顾了通几读书会过去几年的读书活动,分享了自己以往的读书经历,以及为什么会对“名学”产生问题和兴趣的原因。而后老师由道德经首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切入, 由“名可名,非常名”到底如何理解,引出“名”之问题,并介绍了冯友兰先生和曹峰先生对于此句的理解看法。
随后东锋老师以《淮南子》轮扁斲轮的典故为引,说明了古代文献中对于“名可名,非常名”有诸多解释,其主题也大都与圣人之“书”或“言”有关,并认为“常名”是理解《道德经》首章的关键。“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是终极之道,第二个“道”常解为“言说”,道说是用来“道道”指向道;老子却对“文以载道”提出质疑,认为道说能否“道道”仍需进一步考虑,究竟什么样的言说才能与“道”建立一种真正的关联?为了解决“道说”“道道”如何指向“道”的问题,就需要一个更有概括性的术语,老子选择了“名”,在老子看来,有一种可以称之为“常名”的“名”与“常道”之间有本质性的关联。
最后老师对“常名”观念的内涵进行了梳理,并就《道德经》二十五章“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强为之名曰大。”一章,区分了“道之名”和“道之字”,回顾了古代“名”与“字”之间的内涵差异。结合王弼《老子指略》中对此章道之“名号”和“称谓”的区分总结认为,“常名”是对“可名之名”的否定之否定,“常名”对接着“常道”,“名号”是以物观之,“常名”作为对道的“称谓”是以我观之。正是看到 “称谓”之属于我之统合性,所以老子和王弼才将其与道联系在一起,认为道的无限性在“道之名”这里,恰恰表现的是人的意志的自由性。
此次活动参与人数众多,参会同学十分积极,同学们对老子的“名学”思想进行了重新思考,在东锋老师的引导和讲解下,对“名学”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在新的视域下对老子思想有了新的理解。
(图/文:王一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