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4-11-30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张爱玲与恋物


黄子平对《文本及其不满》中收入了对张爱玲作品里服饰描写的分析,题名为《更衣对照亦惘然》。对物的执着和痴迷、对市井小民凡俗人生的苍凉挖掘,是张爱玲自我的反映,同时也是她文本念兹在兹的主题。九十年代以来的张爱玲热和消费主义小资阶级的恋物同样密不可分,本期选取几篇代表性的有关张爱玲的恋衣、文本和追捧热潮研究对此进行再解读。

邓如冰的《俗艳人生:张爱玲的服饰与情感》借助张爱玲的《更衣记》《对照记》及其他文本里关于服饰的自叙或人物形象展示,指出张爱玲自己对服装的偏好是复古因袭与色彩浓艳,但作品中女性角色着黑白居多,牵涉颜色和疾病、死亡等命题的对照。同时揭示对于张爱玲而言,俗艳的蹦蹦戏花旦才能在文明的末世中夷然存活。

戴锦华在《时尚·焦点·身份——〈色·戒〉的文本内外》里从影视批评的角度分析李安对张爱玲小说的改编。电影文本的宣传话语和内容呈示、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以及背后郑苹如刺丁默邨案的历史原型构成了政治文学场域的气质叠印,使其成为风靡一时的争议焦点。张爱玲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环境的在场与隐匿,和文化情感的取向、冷战和后冷战的意识形态滑动息息相关。

陈思和在《都市里的民间世界》里从都市民间的角度来解读《倾城之恋》,辨析都市民间的概念不同于流行文化,而是都市中潜藏隐匿的原先民间的声音。陈思和对《倾城之恋》包括张爱玲都有自己的先在理解,站在自己观念角度的立场上来分析作家作品,认为白流苏和范柳原之间存在一种真正的爱,反对一种过分消解和怀疑的目光看待爱情、价值、真理等现代的虚无主义精神。

罗慧林在《中国文学启蒙现代性的三种走向——兼论张爱玲热的原因》里通过分析启蒙现代性对于构建主体性三种路径,借助萧红、丁玲和张爱玲之间的文本对读,阐释张爱玲的现代性是一种明知堕落但是依然出走的苍凉的手势,不同于构建主体性依靠政权更迭的外在解放或是体现五四立人追求的自我解放。张爱玲的现代是一种模糊含混的暧昧现代。

朱文斌在《张爱玲神话及其反思》中分析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与新世纪的几次张爱玲热,指出这一文化现象背后蕴藏的是消费心理与市场经济的共谋。同时着重指出张爱玲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和女性话语表达着女性经验与女性感觉论起颜色、服饰、公寓、街景、影戏等这些女人气十足的话题,皆津津有味,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恋物情结

张爱玲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浮沉,对作家本身的遮蔽和去蔽,无不体现了其小说与人生态度和时代的互文、错动的复杂勾连。张爱玲奇装异服的“衣服狂”自我指认和荒凉虚无的人生态度引发的观看与评价也始终纷纭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