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1.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4-11-30   作者:   浏览次数: 10

情感研究的理路和质地


情感研究自情感转向的浪潮以来始终作为研究的重点,从多种角度产生了丰富的讨论。王德威、陈世骧、陈国球等对抒情传统的分析便可以作为其中的一条线索和海外中国学紧密联系。本期选取了情感研究几篇具有代表性的论文,从概念解读、理论辩证、文本实践的多重角度展示这一研究的方法和现状。

金雯的《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通过对斯宾诺莎、德勒兹、马苏米等人的情感理论进行探讨,着重指出情动和情感之间的区分与勾连,辨析复杂的观念性情感与非观念性情动,描摹出情感理论变化的历史沿革。同时以18世纪的哥特小说为例进行对恐惧等负面、极端且形而上的非日常情感进行文本实践的剖析,也指出情感研究目前的不足。

彭小妍的《唯情与理性的辩证——五四的认识论》重返科玄论战的历史现场,指出主流对五四是启蒙理性运动的一贯主张忽视了唯情论的作用。梁启超、蔡元培领导的人生观派提出“唯情论”,大力批判科学理性主义,认为理性与情感不能偏废,而情感的启蒙才能解决人生问题——此即五四的反启蒙。科学主义和人生观的论战揭橥了认识论辩证的多种向度,情的话题也不仅仅是主张个人的感性抒发,同样有本体性意涵与多种实践尝试。

余夏云在文章《以“爱”的名义讲述》对李海燕在情感研究领域的重要著述《心灵革命》进行评点,指出此书以谱系学的方法勾勒出中国现代的情感演变史,按照“儒家情感结构”、“启蒙情感结构”和“革命情感结构”的线索不断演进,究诘情感和政体、民众之间丰富绵密的勾连,但也回避了关于不同空间、传统,以及跨文化翻译实践所带来的对情感实践的影响。

路杨的《表情达意——论新秧歌运动的形式机制》则选取新秧歌运动来切入解放区文艺通过表情达意的民间艺术形式改造来蕴蓄政治教化、改造农民思想的路径。通过对秧歌剧的表情方式的研究,指出此种形式不同于诉苦会、整风土改的感奋激情,也不同于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层解剖,更多的是利用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手段,从日常的生活场景以及调动农民感官情绪的层面实施德育效果,体现了情感依托的感性形式之重要。

罗雅琳的《如何呈现民众之——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左翼戏剧难题与张瑞芳的早期表演》则通过对四大名旦之一张瑞芳的外形、性格的细致解读揭示她作为“明星”的非同寻常,并在张瑞芳身上探求戏剧、电影表现民众之美的方式和特征。通过对三四十年代左翼戏剧的革命倾向与现实表现之间张力的显现,文章将视觉形象中的民众特点变化展示出来,显现了民众之美兼具“柔顺”和“反抗”的双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