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语言与意识
作者:文贵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华东师范大学国创意写作研究院)
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1年第8期,转自中国知网
《第三帝国的语言:一个语文学者的笔记》是一本令人震惊、也令人警醒的书。它揭露和批判的是希特勒统治下的第三帝国的纳粹主义的语言毒性。这里所说的第三帝国指希特勒统治下的纳粹德国。
这本书取材于作者维克多·克莱普勒的日记。第三帝国的语言与第三帝国的日常生活血肉相连,因此作者对第三帝国语言的剖析就非常有现场感和现实的力度。作者记叙的每一个词语,都有具体的语境,真实可信,但他并非停留在简单地记叙一个故事,而是敏锐而深刻地分析第三帝国语言与背后意识形态的关系。作者的分析基于如下理念:“一个人说出来的东西有可能是谎言——但是在其语言风格中,他的本质会暴露无遗。”作者通过分析词语本身的意义以及使用方式等解读出背后的思想内核。这对我们的启迪作用是多方面的,至少有两点很重要:第一是如何揭示语言与思想的关系的,第二是如何解析一个词语的爱恨情仇、生老病死以及权力压迫的。动词“炫/扩展”(aufziehen)把人机械化处理;像贝恩特-迪特玛(Bernd-Dietmar),贝恩特-瓦尔特(Bernd-Walter)、迪特玛-盖尔哈特(Dietmar-Gerhard)等人名包含双重的认同和雄辩的特性;词语最高级趋向夸饰与诅咒,诸如此类的分析都非常精彩。
克莱普勒对1941年12月19日所记载的一段话进行了解剖:
“在对历史上最危险的敌人的战斗中,东线部队赢得了一个又一个史无前例的胜利,现在,在突然到来的严冬影响下,你们需要从运动的惯性中(ausdem Zug-der Bewdegung)走出,进入一个阵地战的前沿……我的战士们!你们会……理解,我的心完全是属于你们的,而我的理智和决断力却只懂得消灭敌人,也就是说要胜利结束这场战争……上帝不会决绝他最勇敢的战士,一定会让他们取得胜利!”
克莱普勒认为这是第三帝国语言的转折点,也是战争的转折点,即从进攻转入防御,最后走向灭亡。首先,语句的时态从现在时态转变成将来时态,胜利被推得遥遥无期,战争发生了转折。之前第三帝国许多的豪言壮语都是用现在时态表达,比如“跟随我们的旗帜就是胜利”。上述语句却用了将来时态,这意味着情形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其次,通过对“运动”“阵地战”等词语的考古挖掘,呈现出第三帝国语言背后试图遮掩的失败处境。“阵地战”是一种防御战,这在第三帝国看来是一种耻辱。众所周知,第三帝国最为崇拜的是闪电战,即速战速决地占领一个国家。闪电战无疑是进攻战。但是现在必须从“运动的惯性”中走出,即认可并采用阵地战,意味着第三帝国发动的侵略从进攻转向了防御。
本文编辑:陈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