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10-15   作者: 侯嘉欣   浏览次数: 10

本期选取了杨奎松教授对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党史(约为1937-1945年前后)和相关人物的一些研究。

《敌后中共农村基层干部队伍的配备、选拔与规训———以抗战胜利前后中共山西太南农村基层干部为例》一文发表于《抗日战争研究》2019年第4期。美国作家韩丁在《翻身》一书里描述了他亲历过的山西潞城县张庄战后土改的情况。他清楚地注意到,这些从旧社会污泥中爬过来,带有农民自私印记,见识和能力都较低的干部,往往很容易走上追求享受和滥权的歧途。很显然,这对于必须依靠农民革命的中国共产党而言,无疑是一个需要长期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毛泽东为什么要写<论持久战>》一文发表于《抗日战争研究》2018年第3期。中国对日作战是要速决还是要持久,中国能不能打持久战,以及如何才能持久等问题,早在抗战爆发前后,国人中就已经有过不少议论,国共两党也都有过这样或那样的主张和设想。毛泽东《论持久战》一文为什么不是发表在那时,而是到了抗战爆发一年之后才发表呢?文章具体考察了造成这种情况的种种复杂原因,做出了与前人不同的分析和解读。

《晋西事变与毛泽东的应对策略》一文发表于《史学月刊》2016年第1期。193912月前后,国共之间爆发了抗战期间第一次军事冲突,史称晋西事变。事变发生,眼看牺盟会、决死队及其相关地区严重受损,中共高层内部一度对如何应对意见分歧。毛泽东在反复权衡利弊得失后,坚信划界而治最为有利,故力劝军事领导人朱德、彭德怀等接受了蒋介石提出的划界办法,最终使事变得以平息,并且首次在山西获得了军政和地方控制的实权。

《抗日战争研究理应重视战争史研究》一文发表于《抗日战争研究》2016年第1期。作者指出,在抗日战争研究中,对战争史的研究尤为不足。作者介绍了一些可用的史料,并举两个学生所做个案研究的例子,证明日方战史资料的大量披露对抗战战史研究的推动。

《蒋介石的和战抉择》一文发表于《文史精华》2015年第9期。七七事变后,蒋介石在瞬息万变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局势,以及纷至沓来、矛盾冲突的种种信息与意见面前,如何作出重大的和战抉择?文章试图较多地根据蒋介石相关日记的片断,来尝试重建事变发生初期,蒋于进退维谷之间,时而主和,时而主战的尴尬场景和内心波澜。

《国民党游击战为什么失败》一文原载《文史博览》2015年第12期。作者认为国民党的敌后游击战之所以多半未能坚持下来,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很少真正了解游击战的特殊性质和战法,另一原因是国民党在民众中不受欢迎,在与共产党争夺非敌占区的过程中落于下风。

 

本文编辑:侯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