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论文】顾红亮: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

发布日期: 2023-04-28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论文题目: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

作者顾红亮,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本文原载《社会科学》,2023年第3期。

 

摘要: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需要聚焦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需要深入把握五个重要方面:一是要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关于如何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很多学者会把阐释的重点聚焦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命题上。不少学者已对此命题做了一些理论阐述。有学者撰文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一条成功经验,两者“在中国从来就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学者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有机统一,是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学者从性质、内涵、优越性三个角度剖析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有学者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途径、动力和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题、牵引和载体”。有学者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蕴含着中国历史意蕴、世界历史意蕴和人类历史意蕴。这些讨论从不同层面深化了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内涵的阐述。这个命题涉及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概念的内涵界定及相互关系,因此,本文拟从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入手,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理论逻辑,并将重点从以下五个方面展开讨论:一是考察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二是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三是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四是辨析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复兴逻辑的关系,五是认识民族复兴逻辑的历史意蕴、文化意蕴、文明意蕴。

 

一、“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提出

 

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第一步是要对此命题的提出过程作一个简要考察。

在党的文献中,较早出现“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样的表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重要讲话(20201029日)。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第三个历史决议”)中,也出现了这样的表述。在第三个历史决议中,有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十个明确”的表述,其中第二个“明确”的提法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所做的概括相比,有所变化,增加了“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表述。

2022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再次提到这个观点。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列入党的中心任务。这个新观点也被写入党的二十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和第三个历史决议的表述相比,党的二十大报告增加了“全面”两字,从“推进”变成“全面推进”。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提出,丰富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的含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明确”论断,其中第一个“明确”指出,“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句话提出了总任务的具体内容。对于总任务的第一个内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施,有一个“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对于总任务的第二个内容(民族复兴),则没有具体表述。在第三个历史决议和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新增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断,完善了总任务的第二个内容,阐明了总任务的两个内容之间的关系,符合语言表述的习惯。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提出,不仅符合语言表述习惯,而且符合理论发展逻辑,让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在民族复兴语境中有了新的认识。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做了全面的概括,不仅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而且提出了九个本质要求和五个重大原则。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点: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二十大报告详细阐述了这五个特点。这五个特点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所在。五个特点、九个本质要求和五个重大原则一起构成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二、把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内在要求

 

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第二步是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涉及现代化逻辑和复兴逻辑及两者的关系。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要对两者做双向的理解。一方面,要在民族复兴的语境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另一方面,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理解民族复兴逻辑。我们先来看第一方面。把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内在要求,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内涵有新的认识。

从民族复兴的视角看,我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认识有了新的推进。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段话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逻辑和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结合了起来,从民族发展、民族复兴的角度来看待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关键要素。

其一,中国式现代化遵循领导力量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不是西方轮流执政建制下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核心领导力量。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不是要弱化党的领导,而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其二,中国式现代化遵循社会主义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是其他主义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在党的领导下,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改革开放后,我们一直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生产力得到释放,我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处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我们开始分两步走,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每个阶段上,我们都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逻辑。

其三,中国式现代化遵循中国特色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走的是自力更生的道路。我们打破了西方现代化的摹本,“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按照查尔斯·泰勒(Charles Taylor)的观点,西方现代化道路背后的现代性存在三个隐忧,即意义的丧失、目的的晦暗、自由的丧失等。有学者以“令人惊异”的19世纪挪威的现代化过程为例,说明现代化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及其独特性,有别于两极分化的现代化路子。西方现代性的隐忧和现代化的挪威经验反证了中国式现代化既不能走老路,也不能走邪路,而应该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在这条通途上,中华民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遵循中国特色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自己要走的道路,不是别人要我们走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反对定于一尊的模式,既不把发达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定于一尊,也不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定于一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证明,我们成功地闯出了一条现代化新路,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其他民族提供了中国方案。中国的现代化方案是全新的选择,但不是唯一的选择。我们愿意传授经验,但不会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

其四,中国式现代化遵循复兴使命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的要求,把推进民族复兴任务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内在要求。换言之,中国式现代化有明确的使命指向,是和民族复兴同频共振的现代化。

 

三、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逻辑的内在要求

 

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第三步是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

深入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双向关系,既要在民族复兴语境中理解中国式现代化逻辑,也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中理解中华民族复兴的逻辑及定位。这里从民族复兴的理论定位入手,尝试揭示民族复兴逻辑的多重内涵。

现有的文献中有很多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论述,对其定位有多种表述。经梳理,本文大致归纳出以下八种说法。

第一,历史使命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的第二章讨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阐述了民族复兴的艰巨使命。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三个务必”思想,第一个务必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里的使命包括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

第二,伟大梦想说。2012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看作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它概括为“伟大梦想”,即伟大“中国梦”。“伟大梦想”与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一起协调发展,相互贯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了“中国梦”的说法,提出“动员全体中华儿女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一起来想、一起来干”。

第三,宏伟目标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宏伟目标”,因此,伟大梦想说也可以称为宏伟目标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是,这个“宏伟目标”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需要付出既艰巨又艰苦的努力。

第四,总任务说。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总任务的具体内容。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重申了此观点。

第五,战略全局说。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7月举行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五年来,党中央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取得了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成就。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一章里重申了这个观点。第三个历史决议也提到统筹把握“战略全局”和大变局。在这些重要讲话和文献中,民族复兴被界定为“战略全局”。

第六,党史主题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百年奋斗的主题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百年党史分为四个时期,每个时期都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民族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的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为民族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民族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奋力实现民族复兴、视民族复兴为宏伟目标的时代。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总结了五条党的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第二条意义讲的是百年奋斗和民族复兴的关系。“党的百年奋斗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民族复兴为百年党史主题,找到了实现民族复兴的道路。百年党史的每一个历史阶段都为民族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七,历史进程说。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迎来了两大飞跃,即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飞跃,由此,民族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党的二十大报告分析了新时代十年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其中第三个意义提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成为必然趋势。

第八,必由之路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五个“必由之路”的观点,其中第二个必由之路指的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式现代化是统一的。首先,中国式现代化的九个本质要求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之一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观点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作了极佳的注脚。

这八种说法是在对民族复兴进行定位文献梳理后得出的结论,有其合理性和逻辑性,体现了民族复兴逻辑的多重内涵。简言之,它们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价值目标、战略任务和客观过程。历史使命说、伟大梦想说、宏伟目标说属于价值目标层次,总任务说和战略全局说属于战略任务层次,党史主题说、历史进程说、必由之路说属于客观过程层次。这些关于民族复兴的说法都和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展开有一定的联系,它们大多属于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和战略任务,也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相一致。

关于民族复兴逻辑内涵的多种说法,一方面,说明民族复兴话题及其逻辑在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中、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的定位;另一方面,说明对于民族复兴逻辑的认识和实践具有复杂性,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把握民族复兴逻辑的内涵。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实践和历史进程已经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逻辑的内在要求。

 

四、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复兴逻辑的统一

 

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第四步是要辨析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

从上述讨论可知,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两者相互缠绕,相互要求。一方面,要把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内在要求,民族复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的伟大梦想;另一方面,要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民族复兴逻辑的内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把中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因此,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内在地关联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逻辑。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党的中心任务看,现代化逻辑和强国逻辑是一体的。

按理论逻辑推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须遵循现代化逻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须遵循强国逻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须遵循复兴逻辑。这三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复兴逻辑是统一的。简言之,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关键在于把握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与复兴逻辑的关系。这里从宏伟目标与成功道路、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角度理解两者的关系和所涉命题的含义。

第一,从宏伟目标与成功道路的辩证关系理解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与复兴逻辑的关系。第三个历史决议指出:“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这句话提到“道路”“途径”两个概念,说明走向现代化有多种途径,中国式现代化是一条已经被实践证明了的成功道路,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路径选择,它们可以借鉴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和强国逻辑,并结合自身的民族特色和国家发展的现实特征,寻找适合自己的现代化方案。

民族复兴作为一个历史进程,有复兴逻辑可循。实现民族复兴的环境不断变化,复兴的主客观条件也因时而动,因此,实现民族复兴的路径和方法的选择也不断变化,必须根据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适时做出动态调整,不能守株待兔,墨守成规,固守老办法。“我们不能简单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当年所说的话来套今天的中国实际,也不能简单拿党过去提出的一些具体理论观点和由此产生的具体政策举措来套今天的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路径选择要回应现实需要,回答和解决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实事求是地分析,守正创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复兴的进程虽然不可逆转,但并非毫无障碍。一些不希望看到中国迅速崛起的势力会在国内外制造各种麻烦,企图阻滞或打断中华民族复兴的进程,不让我们顺利实现民族复兴的伟业。我们在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遵循中国式现代化逻辑时,要做好应对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艰巨斗争的准备,善于捕捉新斗争的特点,掌握战略主动,打碎不想斗争的幻想,在遵循复兴逻辑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民族复兴的目标。

第二,从长远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辩证关系理解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与复兴逻辑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的统一论者。”与此相应,事物发展的长远理想目标和阶段性现实目标是统一的。阶段性目标可以有多个,每个现代化发展阶段设一个阶段性目标,组成阶段性目标链,目标链的终端是长远目标。多个阶段性目标的实现,推动长远目标的顺利达成。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将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推进划分为两个阶段,提出了两个阶段性目标。第一个阶段是从2020年到203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是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实现,充分展现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的力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目标的达成、复兴逻辑的顺利展开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阶段还可以划分为几个阶段,以五年为一个单位,从2020年到2035年的15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十四五”规划(从2021年到2025年)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十四五”这个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提出建议。从党的二十大到党的二十一大,即从2022年到2027年,也是一个五年阶段。在此期间,有几个重要的党史军史纪念时间节点,如2023年是党的三大(广州)召开100周年,2025年是党的四大(上海)召开100周年,2027年是党的五大(武汉)召开100周年,2027年也是南昌起义10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100周年。在这些时间节点和每五年的阶段上,设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阶段性目标,就可以遵循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与路径,朝着2035年甚至更远的远景目标汇聚,并朝着民族复兴的长远目标和复兴逻辑前进。

 

五、复兴逻辑的历史意蕴、文化意蕴和文明意蕴

 

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第五步是要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

基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话题的重要性和复杂性,基于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复兴逻辑的统一性,基于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两者的相互缠绕和相互要求,我们需要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挖掘民族复兴逻辑的历史意蕴、文化意蕴和文明意蕴,为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历史基础、文化土壤和文明环境,以更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是挖掘民族复兴逻辑的历史意蕴,加强对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为民族复兴提供厚实的历史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这里提到的“五史”,是在原来“四史”的基础上加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于是“四史”扩展成“五史”。新时代的变革对于中华民族发展史的意义,需要从民族复兴的角度加以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中国式现代化取得的巨大成就,为民族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在民族发展史的研究中,要重视中华文明史的研究。根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我国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根基。单纯从民族国家的理论来看中国,是有失偏颇的。只有从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史来看中国,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意义。

二是挖掘民族复兴逻辑的文化意蕴,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优沃的文化土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中找到文化之根,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创新理论作指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使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相贯通,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从而使经过创造性改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指导和文化支撑。

文化的重要力量在于滋养人才,哺育英才。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逻辑的推进或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逻辑的推进,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逻辑的推进,都不是靠一代人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奋斗。在接力赛跑中,我们要把属于我们这代人的一棒跑好、交接好。第三个历史决议把“后继有人”这项事业视作根本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把青年工作视作战略性工作,这些都是有深意的判断。培养出堪当时代重任的合格接班人才能算后继有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大业才能往前推进。

三是挖掘民族复兴逻辑的文明意蕴,努力推进世界上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为民族复兴提供开放包容的文明环境。中华民族的发展不能采取闭关锁国的方式,而是要在吸收各种文明的长处中壮大自己,超越文明的隔阂和冲突,在交流与交融中发展自己。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通过消灭、吞并其他文明的方式来实现的,而是通过与不同的文明互鉴、对话的方式来实现的。实现民族复兴的进程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一方面要弘扬中华文明的优秀价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另一方面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文明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

如果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逻辑的关系,那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此命题具有丰富的理论逻辑内涵,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总之,只有深入把握“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命题的提出过程,真正做到在民族复兴语境中认识中国式现代化逻辑,在现代化语境中认识民族复兴逻辑,并厘清现代化逻辑(强国逻辑)和民族复兴逻辑的关系,认识到民族复兴逻辑展开的多重意蕴,才能辩证理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