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3-12-20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关于荀子的人性论之争


人性论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理论,一定程度上,它决定了如何成德成圣的方式。孔子只是谈“性相近”,给后世留了很多发挥的空间。孟子道性善,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将荀子的人性论视作性恶论是传统和主流,这一观点的来源依据是《荀子》中的《性恶》篇。实际上,《荀子》中的《礼论》《儒效》《荣辱》等篇皆有“性朴”的思想,只不过《性恶》篇的主旨太过突出,加之古人推力,形成了强大的思维惯性,才导致大家把荀子视作主张性恶论的典型代表。汉儒刘向最先校雠《荀子》一书,其叙录云:“孟子者,亦大儒,以人之性善,孙卿后孟子百余年。孙卿以为人性恶,故作《性恶》一篇以非孟子。”刘向认为,荀子作《性恶》是专门为了驳斥孟子的“性善论”。宋儒程颐尊奉孟子,认定荀子主张性恶论是丧失了成德成圣之大本,他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

现代一些学者已经对“性恶论”的传统观点提出质疑,认为荀子的人性论应是“性朴论”。总体而言,将荀子的人性论视为性恶论的传统已受到挑战,支持性恶论的学者不得不直面《荀子》文本中的“本始材朴”,对荀子的人性论做出更深入的剖析,以回应“性朴论”一方的辩难。本期选了儿玉六郎、周炽成、杨泽波、梁涛、谢晓东、李巍等六位学者的文章,以展开荀子人性论之争的讨论。

《论荀子性朴说——从性伪之分考察》发表于《国学学刊》2011年第3期(原文刊于《日本中国学会报》第二十六集,1974年)。儿玉六郎先生提出荀子的性论乃“性朴论”,其文章详细考察了《荀子》中“性”的五种属性——天之成就、体用之别、万人同性、本始材朴、化性之可能,他认为这些属性不包含“恶”的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先天性朴与后天性恶的观点,后天的善、恶乃“伪”所致,“将荀况人性论的本质理解为‘性朴说’而取代‘性恶说’,应当更为恰当”。

《荀子人性论:性恶论,还是性朴论》发表于《江淮论坛》2016年第5期。周炽成先生是坚持荀子“性朴论”的最有力者,他根据《性恶》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的融贯性两方面,提出性恶论乃荀子后学的观点。周炽成首先依据刘向编订的《荀子》版本,指出《荀子》前23篇皆为议论文,《性恶》被编排在后9篇,属于故事、短论、对话的汇集部分。又将《性恶》分成七个部分 ,第一部分言“性恶”,主旨突出,较为融贯。后面几个部分则与“性恶”主旨冲突或不相干。《性恶》不仅本身内容杂糅,观点矛盾,还和荀子的整体思想相冲突,反观性朴论,则贯通荀子的学论、礼论和政论。

《性危说:荀子人性论新探》发表于《哲学研究》2015年第4期。谢晓东教授借助朱熹的人心道心论,反观荀子的人性论,并提出性危说。在谢晓东看来,朱熹所论之“人心”不同于“人欲”,其普遍的性质为“危”,而荀子对人性的描述与朱熹对人心的理解具有高度的重合性,由此荀子的人性论应理解为性危说。虽然谢晓东提出的是性危说,表面上看与性恶论有相似之处,但他实则取消了以善恶来规定“性”的传统做法,认为荀子是从事实的角度对人性进行描述,这无关乎礼义产生后的价值规定。因而,谢晓东的性危说倒是与性朴论非常接近。

《荀子人性论辨证——论荀子的性恶、心善说》发表于《哲学研究》2015年第5期。梁涛教授发现,荀子的性论具有动态的发展过程,他首先将荀子的性区分为三类:好利、嫉恶、好声色;生理欲望;生理机能。在《性恶》篇中,荀子以好利、嫉恶、好声色作为恶端,以残贼、淫乱、强暴作为恶果,由此可知荀子持性恶论。梁涛同时指出,除《性恶》篇外,《荀子》其他篇主要以生理欲望和生理机能言性,可以看出,荀子对于性的理解有其发展过程。

《“性朴说”商议——儒家生生伦理学对荀子研究中一个流行观点的批评》发表于《哲学动态》2021年第11期。杨泽波教授虽然承认《荀子》中的性有“朴”的涵义,但他尤为强调《性恶》篇对于孟子“性善论”的反驳才是荀子人性论的着力点。一方面,以“朴”论性,既不能和荀子的教法与政治目的贯通,解决荀子理论中自觉向善的中心问题;另一方面,主张性朴论,也达不到“扬荀抑孟”的目的。在杨泽波看来,性恶是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所导致的结果,这与梁涛教授直接以物质欲望的特点为性恶不同。

“性朴”即“性恶”——由〈庄〉观〈荀〉的新辩护》发表于《人文杂志》2023年第8期。李巍教授以道家的“性朴论”作为荀子人性论的对照,提出“性朴”即“性恶”的观点。荀子谓“本始材朴”,实际是因袭了道家以“朴”喻性的修辞传统,只不过荀子不满于道家贬低教化的主张,通过性恶来反对道家以“善”为核心的性朴思想。就思想的客观呈现而言,荀子对人之“性朴”的理解与道家有根本性的差异,从而其性恶论主要针对的“并非孟子视为过程的‘人性之善’,而是道家视为初始本然的‘人之性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