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05-17   作者: 侯嘉欣   浏览次数: 14

本期选取了瞿骏老师近年来对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领域的一些思考成果。在这些论文中,他论述了近现代史研究领域新的史料观和方法论,介绍了以“地方”视野看“五四”的研究范式,探索了近现代史跨学科研究的可能;此外,他针对一些学界研究的不足之点,如“学衡”和陈旭麓思想研究,做出了一些提示。

《五四:地方视野与长程革命》一文发表于《读书》2020年第11期。瞿骏老师指出革命史与政治史近年来的复归,激发了“地方”的五四运动研究。所谓“地方”,表面上是指“实体性”区域,而其实质代表着一种研究视野、一种分析方式。“地方视野”的引入是为了超越“地方史”,推进整个五四运动乃至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

《再思“学衡”》一文发表于《读书》2020年第5期。文章之始,作者以“同情地理解历史的方方面面”为纲领来再思目前的“学衡”研究。作者指出了当前“学衡”研究的诸多问题,强调应重视史料的基本梳理和辨析。作者还提出必须要重新思考那些久而不察的管用概念,如论战、学衡派等。由于在久而不察的概念背后是一种“两军对垒”式的习惯性思维,因此作者提醒研究者努力摆脱这种思维方式的束缚,以获得更大的思考空间和更多的思考维度。

《现代名教批判的“破”与“立”》一文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20年第3期。作者分析与分享了现代文学史研究领域的一本著作,即金理的《文学史视野中的现代名教批判》。金著给了作者两方面的启发,一是中国近现代史思想的研究需要不断回到那些关键人物,二是对形成现代名教的“技术”因素需要加以更多重视,进而从多个面向推进“实感”问题的讨论。作者指出现代文学史研究的“困境”某种意义上正式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破迷”之道,历史研究应探索与其他学科“共情”“同读”的可能。

《勾画在“地方”的五四运动》一文发表于《中共党史研究》2019年第11期。文章尝试勾画在地方的五四运动,即在留存于五四书籍、报刊里的抽象方面的思想之外,更重视围绕在那些书籍、报刊前后左右的具体方面和一段又一段随时潮起伏辗转的实际人生,进而追问三个重要问题:第一,新文化如何能够到手?第二,地方读书人的主体性如何展现?第三,怎样从地方返观中心?

《察其开端浮想延绵》一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文章提出了关于陈旭麓先生思想和史学研究的两个问题,意在提示目前对先生的研究或过重于先生在改革开放后的改革。作者认为任何“转折”都不会抹去前面的路辙,不应轻视或忽视“十七年”史学(1949-1966.

《追寻过去的不确定的答案》是《天下为学说裂》一书的补言,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3期。作者指出重构提出历史学形形色色问题的不确定的答案,正是目前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可深入的方向之一。这要求新的史料观和方法论。新的史料观一方面要求对漫无边际的“史料扩充”抱有警惕,但另一方面相当鼓励在一个全息性的、不分珍域的视界里阅读和讨论各种史料。从方法论来说,近现代中国思想文化史研究目前最可提倡的方法乃是“捕风”,即捕捉时代的“真趋势”、“真相信”、“真压抑”和“真情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