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论文】胡晓明:江南·中原·吴越

发布日期: 2021-05-09   作者: 胡晓明   浏览次数: 26

论文题目:江南·中原·吴越

作者:胡晓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

本文原载《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36期,转自中国知网


摘要:《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内容丰富,贵在坚持。栏目建设宜从内容方面进行拓展。江南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的重要不同在于其和中原文化血脉相连,研究江南文化时要注意吴越文化的不可分割。江南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命题,讲江南文化时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述。

关键词:江南文化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越文化 宋元系统


《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江南社会文化研究》从1991年创设至今,一共刊发了249篇文章,以二十多年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来做一件事情,令人钦佩。“江南社会文化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建设”学术研讨会是个独特的会,我从栏目建设与江南文化方面讲以下几点。

一、学报的办刊方向

办刊物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把它做到极致,坚持下去,走的是经典的路子。《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经过很多年的积累,一定会成为精品。所以要看得长远一些,学术的事情要贵在坚守,久久为功。将来学报还可以将江南研究的论文精选出来出版专题系列,或者做成专门的数据库。学术期刊要出可以永久典藏的学术精品,但这个时代的学术大都不是这样,从选题到论证,都很粗率。图书馆现在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馆藏的空间非常紧张。以前把过往的期刊装订成合订本,价格昂贵,且很占空间,更很少被利用,主要原因是学报不专,影响了自己的价值。所以,要真正把学报办得有保存价值,就必须把一个选题长久地做下去,做精做好。

第二个方向是要使栏目有特色。很多刊物都有关于江南文化研究的专栏,因此要办得有特色,要办人家所没有的。《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仍有拓展的内容,比如书画方面的内容非常少。

二、《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内容的拓展

目前《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至少缺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吴文化缺点的反思

吴文化创造了相当了不起的成就,优点是明显的,《江南社会文化研究》栏目也说了很多,但吴文化也有缺点。顾炎武曾说江南文化的缺点是奢靡,太豪奢了,批评得很尖锐,也确实看到了一些时代的弊端。当年我从四川到安徽读书,我的古典文学启蒙老师赖高翔先生写信提醒我:不要太多地受到吴学的影响,不要把蜀学的传统丢掉了。四川属于蜀学系统,蜀学讲大义。廖平、吴虞、刘咸炘、蒙文通至后来的郭沫若(当然郭为人有问题,但学术还是厉害的),都是讲大义的。我对江南文化的感情很深,但我认为“吴学”有点繁琐细碎。我们在吴地区,要敢于批评吴文化,《江南社会文化研究》这个栏目,可以研究吴文化甚至江南文化到底有哪些负面现象,刊登一些见到时代弊端的、有针对性的批评性文章。学术批评也是社会批评,不能做滥,如浙江的王阳明研究,透着太重的商业化气息。

(二)江南文化的“大义”

江南文化有“大义”。现在很多人在讲江南,真正地把江南文化“大义”讲出来的却很少。江南文化有四个“大义”:第一,刚健。中国文化最具有刚健的特征,比如清兵到江南受到顽强的抵抗。第二,深厚。江南文化的学问远比北方文化要深厚;宗教脉络、文学传统、民间信仰也很深厚。第三,温馨。江南文化具有温馨的人情味,社会秩序和谐。第四,灵秀。灵秀充分体现为江南的生活艺术化与艺术生活化。江南生活的美学核心是灵秀:首先是它的山水,山明水净,总是有灵性摇漾其间;其次是人文艺术,园林、建筑、服装、典籍、书法、绘画、戏曲、音乐,甚至饮食、节俗、民间技艺,处处都有一股灵气。

三、江南文化的渊源与特质

江南文化和其他地域文化相比有着非常重要的不一样的特点,就是它和中原文化有文化脉络的相连性。真正的江南文化的底色渗透着中原的血脉,如东晋衣冠南渡,宋室南渡。

(一)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血脉相连

有人讲江南文化,动辄就要追溯到良渚文化。寻找土著的根是对的,但是江南文化和其他所有的地域文化的区别就在于江南的血脉和中原的血脉有交融渗透,它和巴蜀等文化是不一样的。江南有王阳明、黄宗羲这样的大儒,所以我反对把江南讲得太“江南”了,讲得太土著了。我在讲江南的时候,一方面确实要讲江南文化的特征,一方面要考虑告诉特定的听众什么内容。我在逢甲大学讲江南文化的时候,廖美玉教授、何寄澎教授都觉得不要撕裂南北。南方北方,不要把它们打成两截。似乎全世界都有自己特定的南北问题。我在越南参加一个杜甫的会议,河内居然把杜甫的诗当作他们的一个国学。河内(北)和西贡(南)不一样,西贡是受到法国文化的影响,西化程度高;河内比较保守。美国南方保留了很多南方的传统的道德,北方是比较现代化的。

(二)江南文化中的吴越文化不可分割

我们把脉络再放到吴越,江南文化既有很强的中原性,又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很有个性,是非常独特的文化,但又要讲江南文化的共性。比如,江苏文化分为五个文化区域:吴文化、金陵文化、维扬文化、徐淮文化、海洋文化;浙江文化分为三个文化区:浙东、浙西和浙中,都分得太细。我常到杭州、绍兴等地,感受到浙江人很刚猛,一意做大事情;苏州人很温润、精致、洒脱。从绘画艺术上来看,吴门画派和浙派山水明显不同,一看就知道真是“一方水土一方人”。浙派山水黑粗大,如黄宾虹、吴昌硕的绘画,都是黑粗的泼墨;唐伯虎、沈周的画,通透温润细致。但不要只讲这些不同点,讲吴越文化一定要强调它的共性。比如,吴越都是水乡,都精致,文化互通渗透,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不要去撕裂吴越,但实际上仍存在撕裂。我写《江南文化札记》时,一位江苏的老先生给我写信,谈到吴越争霸,卧薪尝胆,有对历史的不同看法,更有一个江苏人对浙江人的不同看法,有很明显的地方主义。又如嘉兴人不喜欢夸奖苏州,而嘉兴原来是苏州府的。

(三)宋元系统中的江南艺术

中国的艺术史可以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一个是汉唐系统,一个叫作宋元系统。汉唐系统的艺术是高山大川,摩崖石刻,有敦煌壁画、云冈龙门石窟、山西的壁画等。敦煌的壁画是专业的画家画出来的,它的颜色、色面关系,不是专门画家根本画不出,他们是真正的艺术家。到了宋元时代,米芾、“元四家”、倪瓒等系统出现,他们不是专业的画家,是业余的(宋代开始官员有三个身份:学者、官员和艺术家,会写诗、绘画、书法),都是“余事为艺”。

宋元系统中的苏州书画艺术成就了不得。比如吴门画派,文征明本是生员,因为他的画直接进级到翰林院去了。他的画把十七世纪奄奄一息的宫廷画颠覆了,把中国的绘画语言非常好地整理出一套系统来,成为吴门系统真正的典范。同样,董其昌及其弟子整理出来的绘画系统打败了北方的宫廷画。清代“四王”———王时敏、王鉴、王原祁和王翚都是学习吴门画派的,王原祁曾经代表宫廷画家画了《康熙南巡图》。故宫的园林是苏州的园林,沈寿的苏绣被慈禧太后表彰,说明江南虽然被北方统治了,但是江南的文化又重新俘虏了北方。正如范景中教授所论,中国的文化和艺术其实是一代一代向古典致敬,就是西方所说的文艺复兴。西方只有一个文艺复兴,中国是不断的文艺复兴,如宋诗是对唐诗的复兴,不是复古,是在向古人致敬,发现古人的缺点,把死掉的部分切掉,焕发新的生命。

四、江南文化研究要面向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述

江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核心概念,有很重要的核心价值。大多数学者研究江南文化是讲给学者自己听的,学者讲给自己听非常重要,因为是自己的学术交流。但江南文化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命题,还要讲给社会、讲给大众、讲给政府听。因此,学者们的江南文化研究要注意不同的接受群体,在遇到不同听众的时候,要强调自己讲的江南文化要告诉别人什么。

如何讲给政府听。上海市长应勇说要在上海恢复1000条河流,200个湖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非常注重环境。现在上海拆掉了河边上的养猪场、养鸡场,使水乡的江南得到前所未有的修复。上海每年都有各级干部的培训班,我在给这些干部们讲江南文化时,强调上海的现代化和上海的江南文化是并行不悖的,要尊重这个地方的地脉,要知道这一方水土的美好在哪里,要把上海变成宜居的美好的国际大都市。江南不仅是古老中国过往的记忆,而且是现代中国的升级版,是未来中国的“返老还童梦”“天人一体梦”。目前上海每一条河都有河长,我认为每一条河还可以有“河神”。“河神”根本上就是个文学,就是一种神圣的情感。供奉一个东西在那里是对它表达感情,这不是宗教,不是“有神论”“无神论”的问题,中国文化是需要敬重的。人们在某个地方生活了100年、200年、500年,这个地方空气清新,生态很好,自然而然地就会让人对它产生感情。人与地的感情,这就是文学。

如何讲给老百姓听。要用老百姓都听得懂的语言去讲,如常州要打造文化古城,宣传江南文化,常州市政府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在常州发布。但在那天的发布会上,很多教授讲了半天,记者都听不懂。台湾来的经学名家陈鸿森教授一讲,他们全都懂了。陈教授说,江南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精致”。这个“精致”的美怎么去感受?可以去日本京都。京都受到六朝文化的影响,是世界上唯一的精致地保存了中国古典江南文化的城市。京都的“精致”是精致到每一道菜、每一个礼品、每一件衣服、每一座寺庙。江南是水乡,可是常州很多的河流都没有了,江南水乡“精致”的生活也就没有了。

跟政府、知识界讲江南文化,还要讲江南文化最重要的是风骨。讲江南的浙东,一定要讲两个人:一个是严子陵。严子陵是最有风骨的,黄山谷有诗歌《题伯时画严子陵钓滩》,所有的高风亮节都在这里。还有一个人物是王子遒。王子遒访戴,就是一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其中就有江南的风骨。要通过电视媒体把江南文化中最具有风骨性的表现出来。

讲江南文化的时候,要讲江南文化的“大义”,要回到中国文化大的脉络中,然后才能把江南文化讲深、讲透;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话语表述,让大家都能听懂;要有现代性的反思和关怀,将精致、优雅、高深的文化旨趣,与日常人生的平实、普通、自然相联系,形成一种普遍的文化意义感,甚至连接着更大共同体的思想含义。


本文编辑:陈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