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2-04-02   作者:   浏览次数: 10

徐燕婷,女,浙江杭州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晚清民国词学与女性文学研究。开设词学专题研究、大学语文、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代经典名著导读等课程。出版著作《民国女性词人与词集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徐燕婷),《民国闺秀集(全八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徐燕婷、吴平),《纳兰词评注》(三联书店,徐燕婷、朱惠国),《月满西楼——李清照传》(江西高校出版社,徐燕婷),《读读故事背背诗(下卷)》(上海教育出版社,徐燕婷、焦艳),参编《全金元词评注》(元词卷)、《历代女性诗词鉴赏辞典》等。

本期我们选择了徐燕婷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

《民国女性词集二维研究》一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9期,文章从民国女性词集作者、文本两个维度予以观照,民国女性词集具有独有的特征。如从作者地域分布和身份构成来看,地域分布具有

均衡性,主要集中于江南一带,尤以江浙籍为多。但又因为民国独特的时代环境,使得词人因求学、求职、避难、随宦和革命等原因而呈现出动态的流动。作者身份构成呈现多元化,官宦女子、普通闺秀、女报人、教师(学者)兼而有之,同时又不截然分明,具有身份的交叉性特质。从文本本身来观照,这既是一种“独抒性灵”式的美学发声,又存在着雅俗并存的状况。

《社会转型与晚近女词人的济世情怀》一文发表于《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2期,文章指出在晚近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一部分女词人走出闺阁,这其中很多人具有明显的济世情怀,这主要得益于近现代教育的启智促使其觉醒,她们开始追求独立、自由、平等,并寻求与男性一样经世济民的可能。同时,她们通过进入职场,承担社会工作来实践她们的济世情怀,教师和报人的社会工作成为她们中大部分职业女性的主要选择,其中又以教师为多。而女词人的济世情怀又不可避免地作用于她们的创作,成为促成其社会书写的重要动因之一:伴随着闺秀词体内部的裂变,一部分女性词逐渐开始承载更多的社会容量,呈现出观照社会民生的博大词境,尤其表现在对时事的书写上。

《论民国女性词的发展流变——以民国女性词集为中心》一文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56期,文章指出以民国女性词集为中心来观照民国女性词,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从词集刊刻数量上看,中期时间短,词集刊刻数量多,前期和后期时间相对长,词集刊刻数量少,间接反映了女性词创作在民国由低谷到高潮继而衰退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女性词发展流变观之,第一个阶段,1912年至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前,词集作者主要为官宦女子,词作集中表现为晚清闺秀词余风的笼罩与突围。第二个阶段,1927年至1937年抗战爆发,词集作者主体以职业女性为主,词作集中表现在新学教育背景中词的因循与新变。第三阶段,1937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词作呈现明显的两极走向:一类女性词彻底回归传统,另一类女性词则向现代词转型。在这整个发展流变过程中,又贯穿着民国女性词对特殊的历史阶段与特定的社会政治时局的观照和书写。同时,女性词由词人纯任性灵的书写逐渐过渡到有一定词学理论指导的有为而作。

《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转向及其词史意义》一文发表于《文艺理论研究》2021年第41期,文章指出,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转向非一二个人独力为之,而是以学者型为主体的新变派女词人创作中的一个群体现象。苏辛词风转向发生的根源得益于经历现代教育的女词人,由于受过系统的词学教育,创作中打破了传统纯任性灵的学习填词模式,逐渐形成在一定词学思想指导下的创作实践。苏辛词风转向发生的直接原因是时代剧变带来的对文学社会功能的重视,间接原因则是词风变革之必然,用苏辛词风欲矫正词坛的“梦窗热”。在这次变革中,苏辛词风转向是女词人在一定词学思想指导下有意识主动选择的结果,并在矫正梦窗词风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中,她们提倡的是豪放与柔婉互济。民国中后期女性词的苏辛词风转向在助力梦窗词风的清洗、间接挽救词体被淘汰的危机、推动女性词从附庸地位汇入词坛主流、加快推进女性词现代转型等方面皆有着积极的词史意义。

《陈家庆与民国中后期女性学人词的现代转型》一文发表于《河北学刊》2021年第41期,文章指出民国时期,以陈家庆、沈祖棻、茅于美、盛静霞等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型女词人的出现,为民国女性词冲破晚清闺秀词余风的笼罩,并逐渐完成词的现代转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她们的创作可归之为女性学人词。女性学人词得以在民国中后期初步完成现代转型,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现代教育的发轫、发展使得女性有机会接受系统的词学教育,为其创作提供理论源泉,这是民国女性学人词得以完成现代转型的重要基础。同时,有明确的词学主张,有契合时代需求的创作实践,是完成现代转型的两个重要标志。当女词人的创作同时具有了系统词学教育的熏陶、明确词学主张的指引、具有现实指向的创作实践,那么,标志着这一现代转型已经初步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