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12-05   作者:   浏览次数: 10

胡方,男,汉族,19722月生于浙江宁波,研究员,创新工程“语音与言语科学重点实验室”首席研究员。1995年获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学专业文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香港城市大学中文、翻译及语言学系语音学与音系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20033月至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历任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语音研究室副主任。

现从事语言学研究,学术专长是语音学,研究旨趣一方面着重于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描写汉语及相关方言、语言中的语音现象,另一方面则着眼于在人类语言的语音多样性中寻找普遍性。

本期我们选择了胡方教授关于方言实验语音学的研究。

《论厦门话[mb ηg nd]声母的声学特性及其他》一文发表于《方言》2005年第1期,文章分析了厦门话[b g l]声母的声学特性,指出它们实际上是鼻冠音[mb ηg nd],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一般浊塞音和边音。在声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声母的历史成因,认为以厦门话为代表的闽南方言、以及粤语、客家话、晋语等部分方言中存在的此类声母都是鼻音塞化的结果,并对此音变的机理进行了语音学上的解释。

《论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兼谈高元音继续高化现象》一文发表于《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文章利用发音生理和声学语音材料讨论吴语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的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文章发现宁波话3个前高元音[i y Y]拥有相似的舌位,其区别主要来自于唇型不同,其中[i]为展唇、[y]为水平撮唇、[Y]为垂直撮

;苏州话4个前高元音[i y I Y]之间音位对立的区别特征则是[擦音性],苏州[I Y]在声学语音上可与一般语言中的前高元音[i y]类比,而苏州[i y]则是带有强摩擦的元音。结合语音学分析与历史演变脉络,文章认为两地前高元音之间这种强标记性的音位对立格局的形成来源于高元音继续高化这一历史音变。

《降峰双元音是一个动态目标而升峰双元音是两个目标:宁波方言双元音的声学与发音运动学特性》一文发表于《语言研究集刊》2013年第1期,文章以宁波方言的声学与发音运动学为例,探讨汉语方言中普遍存在的降峰双元音与升峰双元音的语音学上的区别。文章的声学录音来自20位发音人(1010女),发音运动材料来自6位发音人(42女)。声学研究发现:宁波方言的升峰双元音的两个组成成分的声学特性均比较稳定,可变性较小;相比较而言,宁波方言的降峰双元音的两个组成成分之中只有首成分的声学特性相对稳定,而其尾成分则变异性非常大。发音运动学的研究结果则进一步揭示了形成这两类双元音的这种系统性差异的深层机制。本文的研究结果支持这样一个观点,即降峰双元音是一个动态目标,而升峰双元音则由两个静态目标组成。

《湘西泸溪乡话浊音声母的发音特点》一文发表于《中国语音学报》2016年第1期,文章采用实验语音学的方法,从发声类型的角度,对泸溪乡话的浊辅音进行声学分析,揭示出泸溪乡话浊音声母的几种发声态,并比较了泸溪乡话与老湘语的异同。

《汉语方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旨趣》一文发表于《方言》2018年第40期,文章指出了汉语方言的语音研究中经常用到实验语音学常常存在的两大误解。其一,觉得实验语音学就是做测量,做统计分析的,将语言学范畴图解一下,好像就是实验语音学了;其二,觉得实验语音学是研究偏僻音类的,好像只有偏僻、稀奇的音才需要实验研究,以补"口耳之缺"。本文指出,实验语音学并不是音类的简单图解,语音学测量与统计必须有语言学意义上的考量。汉语方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就是以现在的语音科学实验手段探寻方言语音中的音类、音值区别的性质与规律:这些音的物理特性是什么?发音上是如何实现的?感知上有什么特点?而不是简单地验证记音的准确性,更不是为了寻找僻见的语音。汉语方言的实验语音学研究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独立的子学科,实验语音学测量所提供的语音细节为我们观察语音现象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上的可能性。语音作为人类语言的物理载体具备了具体、变异的特性,不再像以往概念化似的那般抽象。语音的物理特性与语言学范畴之间并不存在简单对应的关系,而是交融着语音产生机制与语音感知特性的复杂映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