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1-12-30   作者:   浏览次数: 18

本期导读:

高瑞泉,哲学博士,国家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至1988年师从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攻读中国哲学硕士、博士学位,嗣后即于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2002年被评为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曾赴挪威卑尔根大学科学论研究中心(1997)、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1999)访学,任日本大阪市立大学、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等数所高校的客座教授。从2000年至2009年,先后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人文学院院长、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从1998年至2003年,尚兼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常务副主编、主编。教育部第三、第四届全国高等学校哲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现兼任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ECNU Review(《华夏学术》)主编,中国孔子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心理事,复旦大学中华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副院长。曾经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出版著述十余种,发表学术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先后五次获得教育部或上海市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其领衔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课程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2007年被授予上海市教学名师。

《儒家秩序观念的现代重勘:以梁漱溟为中心的讨论》一文发表于《河海学刊》2019年第3期。文章从社会哲学的视角考察 19 世纪末以来错综复杂的中国观念史,可以发现围绕着“动力”和“秩序”两大核心观念演变的总体脉络: 从觉悟到必须应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文化精神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表现为对社会发展之“动力”的强烈追求。它的基本缘起是“救亡—富强”成为时人的共同目标。随之而起的问题是: 第一,如何到达富强? 第二,中国需要何等样的富强?由此转到社会哲学的向度,第一个是社会动力学问题,追问如何获得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二个是社会静力学问题,“探讨一个完善的社会的平衡状态”,即关系到理想社会之“秩序”原理。

《观念的力量及其实现》一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在高教授看来作为一项哲学活动的观念史,关注特定文化中固定化的思想‘产品’的大观念之解释及其历史衍变。从事该项研究的兴趣与动力,大部分来自观念具有力量的信念。重要的社会观念起源于对社会关系的解释,又重塑社会关系。它们既可以表现为说服的力量或理想的感化力量,又可以表现为强制性力量乃至暴力。观念的力量来源于其不同于概念的构成性特征,即从逻辑分析的角度看似乎不明确模糊;因而其中的丰富含义并非单纯思议的成果,而总带有情感、意欲等要素。观念继续其思议历程的要求,会推动理论化的表达直至哲学的系统建构,它有助于增强观念的说服力;观念中情感和意图等要素则不但使其具有感化的力量,而且具有推动建制活动实现为物化的力量。  

在思想与学术之间》一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5期。高教授指出王元化先生晚年在组织和推动传统学术研究的同时,以个人在思想领域的艰苦探索,引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代风尚的转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他在关于五四反思启蒙反思中发表的一系列著述,这些著述表明他既不会局限于陈词滥调之中,又坚持以传播真知为指归,而不愿以豪言惑众,取媚流俗。更深入的观察可以发现,这种忠实于真理的态度与他在学术活动与思想探索之间的长期追求是一致的,那就是独立之个性,自由之精神。    

《词汇:中国观念史研究的进路》一文发表于《学术月刊》2021年第5期。文章认为在与一般的哲学史着重研究历史上哲学体系的前后更替不同,观念史作为一种特殊的哲学史注重的是研究基本观念的生成与演化;而观念的直接载体即是词汇,它们有生成以及被理解的演变史。作为观念史研究对象的那类词汇既来自经典世界,更源于生活世界。在经典世界和生活世界之际以词汇为进路探求观念史,不但需要合理地解决语言学、历史学和哲学创造之间的关系,而且需要正视词汇在古今中西交汇的历史脉络中的创新和变化,如何表征着近代以来中国人的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的变迁,因而需要将对于上述二者的辩证关系的认识转化为观念史研究的方法论。

《“风气”:观念史的视角》一文发表于《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5期,文章认为区别于一般的哲学史,批判的观念史具有跨学科的特征,故以风气为进路可探寻观念生发的诸多层面。广义的风气既体现为社会风俗又关乎学术活动实践。风俗作为生活世界的主要部分,不但是诸多观念的起源,而且是观念、制度和社会心理的中介。近代以来,与风气密切相关的学术形态常被频繁的社会思潮影响,此乃观念新陈代谢的重要表象,影响深远的社会思潮通常有其核心观念。通过思潮研究观念史,需要检视观念自身和被标以种种主义的理论之间的关联和差别;因为思潮形态的主义以及其间的争持既放大观念的力量,也可能使观念发生知识的变形。思潮研究不可避免要关注特定的人物,他们以其系统程度不等的哲学理论或特有的风格特征给社会思潮打上个人的烙印。历史上相继出现的人物未必构成观念的线性历史,综合对介入争论的诸方人物研究,目标是描绘出观念史的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