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与文-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

本期导读

发布日期: 2020-11-02   作者: 陈懿   浏览次数: 30

本期内容讨论了“儿化”的语音形式在南北代表方言点中的表现。

关于“儿化”的定义,吕叔湘1说:“加在名词性成分或其他成分后面,构成名词。读时与前面合成一个音节,叫做‘儿化’,书面上有时

写出来。”李立成进一步厘清了“儿尾”与“儿化”的混用现象,并通过考证古代文献、外族语资料推测出了“儿化”现象成熟的大致朝代,他认为“儿尾”是汉语构词的内部规律,而“儿化”却是受阿尔泰语系卷舌韵尾的影响,使得“儿尾”中“儿”失去独立的语音地位而变成一个卷舌动作。

詹伯慧2认为“儿化”主要分布在北方方言区,而“儿尾”则是南方方言中吴方言的特有现象。

因此,本期主要选取了北方方言的代表点普通话的儿化现象,也考察了吴方言中温州方言儿尾词的语音变化,另外晋语的儿化也颇有特点,故录入其中。

对于“儿化音”的语音构造,我们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现象:

  1. 分离型

此类型主要分布在吴方言中,即“儿”自成音节,不受前面音节的影响,如杭州、温州、兰溪、衢州等地;

  1. 韵尾型

该类也出现在吴方言的一些地方,其特点是“儿”音不自成音节,而是作为前一音节的韵尾,如义乌话;

  1. 韵化型

绝大多数的北方话都是这种类型,此时“儿”音作为一种非音段成分,改变了前一音节的韵母,以北京话为代表;

  1. 声化型

部分特殊的方言有此现象,即“儿”音不仅影响到前面的韵母,还会改变声母,如导读文献中的豫北晋语,此外还有山东金乡话等;

循着这个思路,史艳锋着力讨论了豫北晋语中伴随儿化发生的四种变音:儿化引起声调的变化,儿化引起声母的变化,儿化增生闪音ɽ和儿化引起介音的变化;郑张尚芳则重点讨论了儿尾词的连读变调、“儿”字的儿化变调、连语音变和儿尾的弱化并失等现象;而平山久雄则探讨了“过道儿”一词的特殊变调的成因。

1吕叔湘1984:《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

2詹伯慧1985:《现代汉语方言》,湖北教育出版社.